
紐約時報曾經刊登過一篇文章《為(wei) 了上哈佛,就要去海地?》(To Get to Harvard, Go to Haiti?,原文鏈接:https://www.nytimes.com/2016/08/14/opinion/sunday/to-get-to-harvard-go-to-haiti.html)
文章探討了在美國大學本科申請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現象,比如有相當多的高中生熱衷於(yu) 前往中美洲和非洲等落後地區參加所謂的“Mission Trips”(使命之旅)。他們(men) 花一周時間幫助修複某個(ge) 村莊破敗的學校或圖書(shu) 館,和一些2到6歲貧困家庭的棕色皮膚孩子坐在一起,並通過他們(men) 在Snapchat和Instagram等社交媒體(ti) 的賬戶發布照片,標題通常會(hui) 寫(xie) 著“這些可愛的孩子讓我舍不得離開”。
在美國富裕家庭,類似的情況甚至像“傳(chuan) 染病”一樣普遍,有些學生去哥斯達黎加拯救雨林,到發展中國家修建道路,甚至還有父母為(wei) 了讓自己的孩子有一個(ge) 可以談論和寫(xie) 作的項目,去博茲(zi) 瓦納購買(mai) 了一個(ge) 孤兒(er) 院,或是在貧窮國家購買(mai) 一個(ge) 艾滋病診所......文章稱,“他們(men) 很可能在大學申請文書(shu) 中會(hui) 寫(xie) 上這些經曆以及自己在過程中的感受和改變”。
這些行為(wei) 也許是出於(yu) 好意,但對大學招生官來說,這可能並不值得讚賞。包括文章作者在內(nei) 的很多批評人士認為(wei) ,這些高中生對所謂的服務活動的熱衷有時僅(jin) 僅(jin) 是為(wei) 了感受旅行途中的冒險和在申請名牌大學的文書(shu) 裏寫(xie) 上幾段話。他們(men) 將發展中國家的困境當做事先策劃的文書(shu) 寫(xie) 作機會(hui) ,將同理心轉化為(wei) 一種對申請有利的課外活動。
如果這樣的“作弊”行為(wei) 在美國大學申請中獲得成功,那麽(me) 這樣的經曆會(hui) 讓學生在申請過程中形成“畸形”的習(xi) 慣和價(jia) 值觀----表麵包裝。
事實上,大學招生官對此早已一眼看穿,心知肚明。
肯尼恩學院(Kenyon College)的長期招生官詹妮弗·德拉亨蒂(Jennifer Delahunty)說,這種海外短期慈善任務之旅的申請文書(shu) 已經成為(wei) 一種浮誇的體(ti) 裁,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除了Mission Trips,還有一種現象是青少年試圖通過創辦自己的初創非營利組織來展示自己的領導能力,而不是為(wei) 那些已經存在並可能比他們(men) 自己的慈善基金會(hui) 所做的事情更加熟練和高效的組織做出貢獻。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本科招生官史蒂芬·法默(Stephen Farmer)承認許多這樣的海外旅行和非營利組織對學生有一定好處,但他認為(wei) 這些機會(hui) 隻有富裕家庭才能給孩子提供,而且他們(men) 往往並不珍惜並且很快就會(hui) 遺忘。他說:“我擔心的是學生們(men) 感覺是被迫在做這些事情,而不是在追求自己內(nei) 心的呼喚。”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有些時候可能的確是被逼無奈。許多中學要求學生完成一定的社會(hui) 服務小時數,而他們(men) 的日程安排已經被體(ti) 育、藝術、校內(nei) 作業(ye) 、SAT準備等填得滿滿的,很少有時間去完成這些服務。
羅基希爾學校(Rocky Hill School)的大學谘詢主任塔拉·道林(Tara Dowling)認為(wei) ,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孩子們(men) 不知道如何把社會(hui) 服務與(yu) 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事實上,除了海外任務之旅,還有許多其他暑期項目和工作可以幫助學生對世界有更深入的理解。
哈特福德三一學院招生負責人安赫爾·佩雷斯(Ángel Pérez)說,他最喜歡的一篇申請文書(shu) 來自一個(ge) 在咖啡店工作了整個(ge) 暑假的學生。他在文章中描述櫃台上的人們(men) 是如何無視他的存在。直到他做了這件事才意識到服務行業(ye) 的人的存在感是如此低下。
佩雷斯說,他並不希望孩子們(men) 都去星巴克打工,無論他們(men) 做什麽(me) ,他們(men) 都應該能夠全身心地參與(yu) 並對其進行有意義(yi) 的反思。如果想做社會(hui) 服務工作,為(wei) 什麽(me) 不先關(guan) 注自己社區中的需求呢?
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和我們(men) 常常宣導的思想如出一轍。毫無疑問,學生能夠投入時間、精力去參與(yu) 社會(hui) 服務,是非常好的表現,但若為(wei) 申請而包裝,在活動中缺乏深入思考和積累,那麽(me) “火眼金睛”的招生官可能一眼就看穿了學生的真實目的。美國大學申請非常看重學生參與(yu) 活動的目的和質量,希望學生參與(yu) 的活動首先能夠長期堅持,其次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曆和社區需求,短期參與(yu) 的“高大上”的活動並不一定能為(wei) 申請帶來太多好處,有時可能適得其反。
機構對美本申請活動規劃有如下建議:
1、活動的層次
根據活動的難易程度,通常可以把活動分為(wei) 如下幾種類型:
- 初級活動:學校社團、社會公益組織等,此類活動對學生要求較低,參與為主,隻要有興趣和熱情就可以參加。
- 中級活動:體育、藝術等個人興趣愛好,需要學生有一定天賦和技巧,隻要長期堅持就能取得一定成果。暑期夏校也是不錯的選擇。
- 中高級活動:學科競賽、科研項目等,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學術能力,不僅參與,同時還要取得一定的獎項。
- 高級活動:個人獨立創新活動。此類活動要求學生具備相當的領導力和創造力,從自己的生活經曆、社會需求出發,長期堅持並實施你的行動,積極影響你周圍的人群一同參與,以對你的社區和社會帶來有益的影響,並推動你的個人成長和價值觀建立。
2、根據自己的情況和大學目標合理選擇活動。
並不是每一個(ge) 人在每一個(ge) 階段都需要參與(yu) 上述所有活動。如果未來大學目標是衝(chong) 擊TOP30甚至藤校,建議活動規劃如下:
- 9年級是初級探索階段,可以積極參與學校社團和社區公益活動,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此類活動在高中4年中可以一直持續進行。
- 10-11年級掌握了一定學術基礎,可以參加具有一定競爭性、匹配未來專業方向的競賽、科研和夏校活動,爭取拿到高含金量的獎項。有能力的同學,可以開始考慮個人獨立創新活動。
- 11-12年級繼續深化活動的專業性、競爭性和獨創性。
如果學生的目標是TOP50以後的學校,建議還是學業(ye) 為(wei) 主,先抓好校內(nei) GPA和標化考試,這在申請中比各種“高大上”的活動要有價(jia) 值的多。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