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5的分數門檻一直都在那裏!同樣的均分,為(wei) 什麽(me) 別人能進,你卻不能呢?
G5的錄取門檻這麽(me) 多年就在那裏,為(wei) 什麽(me) 相同的院校均分背景別人可以被錄取,你卻不能?G5錄取的逆襲關(guan) 鍵點究竟是什麽(me) ?究竟是什麽(me) 導致了成功和失敗?
今天老師就帶大家揭秘一下!第一步,驗明正身,來看看G5大學的錄取GPA要求分別是多少吧!
牛津大學
牛津大學對於(yu) 來自中國大陸的國際生GPA要求如下:
985/211的學生建議GPA90+;雙一流學校GPA要求稍低一些,85+;其餘(yu) 學校GPA要求95+。
(牛津均分要求)
劍橋大學
劍橋大學對於(yu) 來自中國大陸的國際生均分要求為(wei) :來自知名大學的學士學位,總成績為(wei) 85%或GPA 3.5/4.0;或來自優(you) 秀大學的學士學士學位,總分為(wei) 88%或GPA 3.7/4.0。
如果課程的學術要求是一等學位那麽(me) 對於(yu) 中國留學生來說,來自知名大學的學士學位,總成績為(wei) 90%或GPA 3.8/4.0;或來自優(you) 秀大學的學士學士學位,總分為(wei) 92%或GPA 3.9/4.0。
(劍橋均分要求)
帝國理工大學
以金融學為(wei) 例,IC的錄取門檻為(wei) 隻接受211類學校,均分85+分。
(IC金融分數)
倫(lun) 敦政治經濟學院
LSE對於(yu) 來自中國大陸的申請者學術背景要求如下:
◾二等一學位要求通常要求就讀於(yu) 中國知名學府的申請人獲得總分為(wei) 85%的學士學位,而所有其他申請人通常都必須獲得至少90%的分數。
◾一等學位要求通常要求就讀於(yu) 中國知名學府的申請人獲得總體(ti) 分數為(wei) 88%的學士學位,而所有其他申請人通常要求獲得93%的分數。
倫(lun) 敦大學學院
來自倫(lun) 敦大學學院認可機構的最低加權平均分數為(wei) 80-85%的學士學位。以下列出的學位,其最低加權平均分數為(wei) 87%。
中國教育部認可的所有其他大學都要求獲得最低加權平均分數為(wei) 85-90%的學士學位。以下列出的學位,其最低加權平均分數為(wei) 93%。
(UCL金融要求截圖)
G5錄取關(guan) 鍵解析
總結來說,G5院校申請的熱門專(zhuan) 業(ye) 最低門檻也在85分,想要更大把握的拿到offer,GPA當然是越高越好。
根據有錄網過往G5的案例匯總數據分析,牛津劍橋的offer holder GPA在90+;IC和LSE的offer holder GPA在88+;UCL的在85+。
但是,G5院校並不是以均分論英雄的,並不是說GPA更高的申請者就一定會(hui) 被錄取,根據官網的說法,隻要GPA達到了申請的最低要求,即有資格投遞申請,申請也會(hui) 被院校審理,也就是有一定的把握會(hui) 被錄取,但並沒有說GPA越高,錄取的把握就越大。
門檻之上的GPA多少與(yu) 錄取把握的大小並無線性正相關(guan) 關(guan) 係。
這個(ge) 結論其實很好理解,因為(wei) 院校方在審理申請的時候,參考因素不僅(jin) 有GPA這一個(ge) ,還有其他幾個(ge) 比較重要的方麵,分別是:
◾院校背景
◾標準成績(語言和G)
◾過往實習(xi) 科研經曆競賽等軟背景
院校背景和語言成績我們(men) 可以稱為(wei) 是硬性指標,橫向對比起來也很容易得出結論,雖說英國院校對於(yu) 中國院校的檔次劃分一般為(wei) 👇:
雙一流院校,985/211院校,其他院校,但是即使在同一檔次的院校背景,也是有比較大的區別的。
比如清華北大和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同樣都是985,但是如果有來自這三所學生的申請者,在其他方麵水平都一致的前提下,清華北大的同學錄取概率肯定比西北農(nong) 林科大學高很多。
同樣的,上海財經大學和上海外國語大學同為(wei) 211院校,前者的錄取概率也是會(hui) 更大一些。
所以,一般情況下,院校背景和GPA都是聯合在一起看的。分開分析就會(hui) 變的顧此失彼,喪(sang) 失了意義(yi) 。
▼語言成績
院校官網對於(yu) 不同項目的語言成績要求都寫(xie) 的很清楚,托福雅思的總分和小分都有明確指出。是否需要GRE/GMAT分數也都有說明。
托福和雅思算作是一類語言成績,學術含量較低,可以理解為(wei) 達到了官網要求的門檻,大家就都一樣。比如官網要求7分,那麽(me) 申請者考8分或者7.5分,對於(yu) 英國院校那邊審理來說,是一樣的,並不存在8分的錄取概率就比7.5分大的說法。
▼GRE/GMAT
情況到了GRE/GMAT這裏略有不同,這兩(liang) 個(ge) 語言考試有學術成分,比如GRE,分為(wei) verbal和quant兩(liang) 部分,也就是語文和數學,這對於(yu) 申請文科或者理工科的學生來說,對應的部分分數越高,錄取的把握也就越大。
而且,部分官網會(hui) 寫(xie) 明:並不強製要求提交GRE/GMAT成績,但如果有較高的分數,可以一並提交作為(wei) 參考,會(hui) 優(you) 先錄取,並強烈建議提交。
這樣一來,其他方麵都水平一致的兩(liang) 位申請者,若一人有325+/720+的GRE/GMAT成績,那麽(me) 該學生的錄取概率將更大。
▼科研或實習(xi) 經曆
前麵說的這些都很好理解,但是接下來,就到了最模棱兩(liang) 可的部分,科研或實習(xi) 經曆的好壞辨別。
🙎什麽(me) 是有含金量的實習(xi) ?什麽(me) 是水科研?科研時長,實習(xi) 時長,崗位相關(guan) 度,科研參與(yu) 度,實習(xi) 公司聲譽等,究竟誰才是核心指標?
如果理論不好理解的話,那麽(me) 我就以舉(ju) 例的形式來說明。
實習(xi) 時長通常在3-6個(ge) 月,過短對於(yu) 申請來說幫助不大,比如實習(xi) 兩(liang) 周,其實真的對申請起不到什麽(me) 幫助。
崗位相關(guan) 度可以說是判斷一段實習(xi) 是否有含金量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一段世界500強的打雜崗位實習(xi) ,並不如一段中小型企業(ye) 的核心崗位實習(xi) 含金量高。這裏的崗位相關(guan) 度指的是與(yu) 自己所要申請的目標專(zhuan) 業(ye) 的相關(guan) 度。
科研也是一個(ge) 道理,如果隻是在實驗室幹些粗累的體(ti) 力活,那麽(me) 這段經曆聊勝於(yu) 無,反過來,如果是教授身邊核心的RA角色,那麽(me) 這段經曆,含金量會(hui) 更高。
發表論文也是一樣,更看重參與(yu) 因子,如果是一作二作,那麽(me) 含金量自然高於(yu) 其他位置的作者。
不過,本科生們(men) 謹記一點,科研最重要的是過程,不能發表論文是常態,能發表是幸運而少見的,不要本末倒置,一味追求最後論文的發表而忽略了科研鑽研過程本身。在申請時,一段高質量的科研過程勝過一篇會(hui) 議水論文的發表。
為(wei) 何均分一樣,卻不能都被錄取?
綜上所述,G5的錄取是一個(ge) 多元因素參考分析而出的結果。兩(liang) 位申請者不太能夠存在真正意義(yi) 上完全相同的情況,院校背景的參差,GPA的不同,語言分數的高低,相關(guan) 經曆的含金量,都會(hui) 影響最終的結果。甚至核心科目得分的不同,也會(hui) 影響最終是否被錄取。
所以,不要再抱怨為(wei) 什麽(me) 我與(yu) 某某某都是同學,GPA也一樣,但是我卻沒有被錄取,深入分析一下自己的其他方麵,看看哪裏做的還不夠好?
對於(yu) 目前還沒進入申請季的同學來說,除了院校背景已成定局之外,其他方麵都還掌握在自己手中,想被六邊形院校錄取,自己先做六邊形戰士,加油!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