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liang) 年,越來越多學校的推薦信環節發生了變化,延續了幾十年的發鏈接/導師提交reference 模式受到質疑,相反讓教授“做幾道 Q&A 簡答題”的模式愈發受到青睞。
留學生們(men) 都曉得,reference 最大的致命傷(shang) 無外乎三個(ge) 字“一眼假”:
比如教授好像開了全圖視野,能“看到”你“一直在圖書(shu) 館努力學習(xi) 直到很晚”;
比如教授記憶力超群,能記得你半年以前請組裏其他師兄師姐喝咖啡……
類似的問題,在習(xi) 慣讓學生自己弄好草稿、教授簽字的國內(nei) 老師中尤其明顯。
但現在,當薦信提交變成了要現場填寫(xie) 的問答題後,我們(men) 在和教授溝通reference時該如何應對,從(cong) 而避免你的薦信被招生官劃歸“一眼假”呢?
為(wei) 什麽(me) 要改薦信模式?
從(cong) 始至終,推薦信最大的意義(yi) 就在於(yu) 以第三方的視角,通過老師、領導等身邊人的描述,來幫助學校判斷申請者們(men) 的能力。一方麵,他們(men) 在學術或專(zhuan) 業(ye) 層麵能更有效的點評申請者的素質;另一方麵,也相當於(yu) 他們(men) 用自己良好的聲譽為(wei) 學生的真實性擔保。
顯然,這原本是一種能客觀且迅速判斷申請者的方法。
然鵝,各大名校申請量的暴增不僅(jin) 讓招生官們(men) 不堪重負,五花八門的推薦信還逼得招生官們(men) 紛紛化身福爾摩斯。往往需要大功夫“精讀”才能覓得蛛絲(si) 馬跡以準確判斷,簡直比破案還費力勞神。
更糟糕的是,有的薦信看起來寫(xie) 得天花亂(luan) 墜,卻獨獨缺少招生官們(men) 想看到的關(guan) 鍵內(nei) 容,比如明確的個(ge) 人優(you) 勢、佐證的具體(ti) 案例、成長的潛力空間等等……
正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習(xi) 慣了和學生們(men) “鬥智鬥勇”的招生官們(men) 於(yu) 是給思路來了個(ge) 180度大轉彎:既然能左右我判斷的信息實際上固定的,那幹脆“出題”讓教授們(men) 再當一回學生 Q&A 不就完了?
而且有時候,學校還會(hui) “貼心”的給自己也給學生留一條“退路”:如果願意,依舊可以上傳(chuan) 薦信,盡管這並非強製提交。
顯然,其實學校還是更喜歡看到簡潔有力的內(nei) 容。對於(yu) 這些喜歡“出題”Q&A 的學校,好好琢磨如何答題比準備薦信有用得多。
常見問題,怎麽(me) “答題”?
關(guan) 係題:你們(men) 怎麽(me) 認識的?
Please provide a brief description of your interaction with the applicant. How long and in what capacity have you known the applicant?
站在推薦人的角度,這並沒有什麽(me) 好“雕琢”的,是什麽(me) 寫(xie) 什麽(me) 就好。但作為(wei) 學生,這其實對應的是“推薦人”的選擇問題。即處理好推薦人 title 和內(nei) 容說服力之間的平衡。
比如,一味地追求大牛薦信並非最優(you) 解,因為(wei) 你們(men) 之間的實際交集可能相當有限,推薦人的 title 很有分量,學術聲譽足夠,但他對申請者的熟悉程度卻可能不夠。
一般而言,至少要有一位推薦人待過你的長期課程、指導過你的科研項目,這樣他們(men) 申請者的學術能力潛力評價(jia) 才真實可信。
能力題:這孩子有啥長處?
How do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pplicant compare to that of other well-qualified individuals in similar roles? (E.g. what are the applicant's principal strengths?)
顯然,教授們(men) 在寫(xie) 薦信時不可能像學生囊樣戰戰兢兢。他們(men) 不會(hui) 盯著字數限製“答題”,隻會(hui) 根據自己所了解的信息組織語言、表達觀點。
鑒於(yu) 多數老師在申請季都會(hui) 麵臨(lin) 海量的“求推薦”,寫(xie) 多了難免極易疲勞,或者他可能本來就不太記得你的形象。所以,雖然薦信確實是教授原創的,但內(nei) 容卻並非不受你的左右。
在和教授前期溝通的過程中,附上成績單和作業(ye) 隻是基本操作。不動聲色奉上彩虹屁後,在郵件裏幫教授“回憶”一下自己的形象才必不可少。當你確定了自己最想要展示的優(you) 勢和能力之後,盡可能多給教授們(men) 提供相關(guan) 的“彈藥”素材即可。
相信你的老師,他們(men) 並不是古板不懂變通的學究,在寫(xie) 薦信這件事上也是身經百戰。既然答應了給你寫(xie) 薦信,你露個(ge) 口風他們(men) 就曉得怎麽(me) 幫你“美顏”~
批評題:不能沒缺點,也不能大缺點~
Please comment on areas in which the applicant may need growth or improvement .
是 reference 而非 recommendation,就是因為(wei) 學校希望看到一個(ge) 真實而非完美無瑕的申請者。所以薦信裏不僅(jin) 要有優(you) 點長處,也得有缺點和不足。
當然,這些缺點和不足絕不能出在關(guan) 鍵領域,比如你想學醫但生物或者化學成績一般。
另外,與(yu) 其說招生官想要了解你的缺點,不如說,他們(men) 更想了解申請者如何認識自身的不足,然後如何克服缺點並成長的。
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有時候學校會(hui) 要求推薦人寫(xie) 出在什麽(me) 時候向你提出過這方麵的建議,以及你是如何應對的。
表達題:語言的關(guan) 鍵在於(yu) 溝通
For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 please comment on the applicant's verbal and written English ability.
雖然明麵上直接要點評非英語母語者的語言水平,但本質上是希望了解申請者的溝通能力以及語言水平是否會(hui) 影響後續的學習(xi) 。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明明有雅思托福成績還要問語言能力的原因。
換言之,對申請者來說,平時和教授的互動就極為(wei) 重要了。
重點不在於(yu) 交流時的遣詞造句,而在於(yu) 積極表現出持續溝通的意願,因為(wei) 語言終究是可以學好的,但如果主觀上缺少表達溝通的欲望和動力,那麽(me) 雅思托福的成績再高,也會(hui) 在未來的學習(xi) 生活中遇到大麻煩。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