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北京大學發文稱:
為(wei) 了減輕同學負擔,生命科學學院展開試點改革,在本院開設的專(zhuan) 業(ye) 核心課、專(zhuan) 業(ye) 選修課、實驗和實踐類課程的成績評定中,實行“等級製”的考核評定。
圖源:微博
具體(ti) 來說,學生的成績評定將被分為(wei) 5個(ge) 等級:
A(85-100分)優(you) 秀
B(75-84.9分)良好
C(65-74.9分)合格
D(60-64.9分)基本合格
F(<60)不及格
此消息一出便引發了熱議。
有的網友表示:“學校做出改變是為(wei) 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為(wei) 北大的做法點讚!!”
有的網友認為(wei) :“放棄GPA的目的,是為(wei) 了給同學們(men) 留出更多的時間去進行素質提升,比如聽一些名家講座,選修一些人文課程,參加科研實踐和社會(hui) 實踐等等。”
也有網友對改革的後果表示擔憂:“績點改了,會(hui) 不會(hui) 出現績麵績線,改變形式治標不治本,重點是背後隱藏的唯成績論意思如何去轉變呢?”
圖源:網絡
其實取消績點製並非什麽(me) 新鮮事,不止北大,清華、複旦等多所985高校的部分學院也都曾嚐試過對績點製進行改革。然而保研er們(men) 更加關(guan) 心的是:
- 這樣的改革究竟會對保研產生怎樣的影響?
- 保研的考核重心是否會有所偏移?
- 以及接下來又應該如何應對?
01、取消績點的“解壓悖論”
等級製:解壓利器?
在傳(chuan) 統的保研製度下,由於(yu) 無論在保研資格的評定階段還是在保研offer的競爭(zheng) 階段,績點排名都是保研er的“門麵”和“底牌”,因此,以往的一分一績點製往往會(hui) 使得保研er為(wei) 了“一分之差”爭(zheng) 得頭破血流:
5000字的結課論文,為(wei) 了多得2分,一些同學會(hui) 硬生生地卷到2萬(wan) 字;一道3分的名詞解釋,回答了8個(ge) 點達到1000字——此類“盛況”屢見不鮮。
然而,傳(chuan) 統的碩士篩選和培養(yang) 體(ti) 係並不需要這樣的盲目內(nei) 卷鍛造出來的“優(you) 績主義(yi) 者”。
等級製替換績點製則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緩解這一現象:
減少了部分無意義(yi) 的內(nei) 卷
一方麵,由於(yu) 85-100分都對應同一等級,因此想保研的同學們(men) 隻需保證穩紮穩打學好課堂知識,在平時作業(ye) 和期末考核中正常發揮即可,無需為(wei) 了邊際效益並不高的1-2分浪費時間精力。
也正如王世強教授所言:
一門課能夠考到85分以上則認為(wei) 基礎知識已經掌握得足夠好了,沒有必要花很多精力達到95以上。此項改革的初衷是想讓大家不要對這些分數過於(yu) 斤斤計較,追求蠅頭小利,也不因為(wei) 學分權重不同而區別自己的學習(xi) 態度。
與(yu) 其將時間花在對自我提升並無意義(yi) 的內(nei) 卷上,倒不如將其用在刀刃上,去培養(yang) 研究興(xing) 趣,並提升讀研真正所需的科研技能。
將選課的初衷回歸了內(nei) 容
另一方麵,在以往的製度下,同學們(men) 會(hui) 為(wei) 了爭(zheng) 取課業(ye) 上的高分而不顧專(zhuan) 業(ye) 興(xing) 趣,選擇一些給分較高但含金量並不理想的“水課”。
而弱化績點則可以讓大家在選課的時候更加“貼近需求”,根據自己的研究興(xing) 趣和未來規劃合理選擇有意義(yi) 的課程,而非為(wei) 了高分而在“水課”上浪費時間。
另外,“多分一段”的等級製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弱化大學老師給分標準不統一導致的不公平問題,將選課的初衷回歸“內(nei) 容”,而非“結果”。
等級製:加壓利刃!
但是,取消績點製對保研er來說也並非全然利好。從(cong) 另一些角度而言,等級製的實施甚至會(hui) 加劇保研er的競爭(zheng) 壓力:
等級賦分,治標不治本
其一,即便傳(chuan) 統績點被等級替代,但由於(yu) 單純的等級難以計算出客觀的排名,這就會(hui) 導致保研篩選規則的“失靈”。因此,目前大部分院校會(hui) 采用“將等級反對應到績點”的形式來計算最終均分排名。
這裏會(hui) 出現的問題是,並非所有院校都對A檔的成績像北大一般寬容,可以通過“但凡足夠優(you) 秀都給高等級”的方式減緩內(nei) 卷;
甚至不少學校都是“5分一段”製:以複旦大學為(wei) 例,90-100分都是A等級,對應績點4.0,而85-89則都是A-,對應績點3.7。
圖源:《複旦大學學籍管理規定》
這樣一來,雖然90-100以及85-89分數段之間的差異的確被弱化了,但是在以往的績點製度下隻相差一分的89和90分則在這樣的“等級製”下被“斷層”。這樣一來,就會(hui) 有更多的同學為(wei) 了這一分持續內(nei) 卷——等級製也就因此成了“治標不治本”的罪魁禍首。
績點唱罷,科研登場
其二,由於(yu) 等級製的初衷是可以弱化高校培養(yang) 體(ti) 係中的“功利主義(yi) ”,避免同學們(men) 在基礎課程上的“過度學習(xi) ”,從(cong) 而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索個(ge) 人的綜合發展路徑,而保研製度又是高校優(you) 秀人才的篩選機製,因此,等級製下保研對同學們(men) 成績要求的寬容度加大,也必然意味著對候選者綜合素養(yang) 要求的大幅提升。
例如,同學們(men) 需要多花時間進組做實驗、參加課題項目等,並且產(chan) 出一定的成果。但這些還需要機遇、導師資源、個(ge) 人天賦等,想要取得成就,可能比拿到高績點更難。由此可見,保研er的壓力並不會(hui) 消失,而隻會(hui) 轉移到科研競賽以及綜合實踐等各方麵,甚至麵臨(lin) 更大的壓力。
圖源:北京大學關(guan) 於(yu) 推薦2023屆優(you) 秀本科畢業(ye) 生免試攻讀研究生的辦法(校本部)
https://cese.pku.edu.cn/tzgg/142804.htm
02、保子TIPS
既然如此,保研er們(men) 又當如何應對這般趨勢呢?
順應趨勢,避免“績點為(wei) 王”的功利主義(yi)
等級製評分意味著大家考某一個(ge) 分數段的分數得到的結果都是一樣的,所以建議大家順應政策,在思考清楚自己的發展偏好後合理調整自己的規劃策略。
具體(ti) 而言,一方麵在選課時大家可以更注重個(ge) 人興(xing) 趣和規劃的實際需求,而非追求“給分高”;另一方麵,在選好課的基礎上大家則可以了解清楚課程各板塊的分數占比,從(cong) 而適當分配精力,在達到優(you) 秀的基礎上避免過於(yu) 追求考試成績。比如:
- 平時分數可以依靠高出勤率、高互動率來達成;
- 平時作業則可以找學長老師要到往屆的高分作業等學習參考;
- 期末考核要注重考核前老師畫的重點,並預留充分的時間進行複習。
盡早參與(yu) 科研競賽,全麵提升綜合素質
在未來保研的篩選中,科研成果隻會(hui) 成為(wei) 越來越重要的評價(jia) 指標,但科研成果產(chan) 出周期長,通常一篇核心期刊論文的發表周期為(wei) 10-12個(ge) 月,因此保研er們(men) 要盡早準備。
►可以從(cong) 大一開始參與(yu) 大創項目、挑戰杯等,跟著學長老師組隊學習(xi) 或進入導師的課題組打雜;
►等到大二大三時就可以嚐試自己負責部分項目,並嚐試在老師的幫助下寫(xie) 文章,或者參與(yu) 到研究生老師的文章撰寫(xie) ,爭(zheng) 取在保研之前發表一篇高質量的論文或是拿到高含金量的競賽獎項。
培養(yang) 科研意識,順應篩選的底層邏輯
績點取消的背後反映的是高等教育對研究生科研意識和基本素養(yang) 的重視,也體(ti) 現了高校篩選“有清晰認知的攀登者”而非“盲目內(nei) 卷的績優(you) 者”的決(jue) 心。
因此,保研er需要在不斷地嚐試與(yu) 實踐中認清自己到底是否是真的對科研感興(xing) 趣、到底是否適合做科研等問題,避免隨大流式的規劃。同時,如果已經決(jue) 心讀研,則需要在衝(chong) 擊各類加分項的同時有意識地培養(yang) 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問題意識,爭(zheng) 取學有所用。
寫(xie) 在最後
綜合上述,我們(men) 可以看到,每一個(ge) 政策改革的背後,保研er除了需要基於(yu) 此做出戰略調整外,更重要的還是要了解到整個(ge) 培養(yang) 體(ti) 係的初衷和篩選偏好的偏移。
績點製的取消對於(yu) 大部分的保研er來說是好事,但也是對“盲目績優(you) 者”最大的考驗——當一味地追求高分已經無法拿到世俗意義(yi) 上絕對的“光環”,早已麻木的刷分機器又當何去何從(cong) 呢?
希望保子們(men) 都能透過現象看到改革的本質,並在瞬息萬(wan) 變的浪潮中找到屬於(yu) 自己的出路,合理利用規則,爭(zheng) 取早日上岸。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