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men) 來看Cambridge(劍橋大學的校友和學員組織的)Re: think Essay Competition 哲學和社會(hui) 學的賽題:
How will AI change our understanding of beauty? How does the prevalence of AI in our lives cut across our understanding of beauty? What sorts of ethic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will this have?(AI 將如何改變我們(men) 對美的理解?AI 在我們(men) 生活中的普及如何影響我們(men) 對美的理解?這會(hui) 產(chan) 生什麽(me) 樣的倫(lun) 理和政治後果?)
How will AI change our understanding of beauty?
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會(hui) 覺得一個(ge) 東(dong) 西美?
我們(men) 怎麽(me) 知道一個(ge) 東(dong) 西美?
如果有人這麽(me) 問,我們(men) 可能一下子答不上來。
關(guan) 於(yu) 審美的 How 和 Why ,我們(men) 很少反思,因為(wei) 審美的過程通常是自動的,極速的。審美,我們(men) 依賴的通常是直覺和感性。
但 AI 審美的過程和我們(men) 人類的不太一樣,AI(尤其是是機器學習(xi) 技術)善於(yu) 通過“理性”分析並識別出美的模式。
之前我在 Github 上看到一個(ge) 星數爆高的算法項目,說是能給人臉照片打分,還能分析人臉照片美在哪。
我覺得我的大頭照也沒太大的隱私憂慮,於(yu) 是就傳(chuan) 了一張近照,結果算法給我打了 70 分。接著,我傳(chuan) 了一張吳彥祖年輕時的照片,算法給打了 95 分。算法還貼心地告訴我,比起年輕版的吳彥祖,我的 25 分“顏值”被扣在了哪些審美維度。
那些審美維度大部分都是我之前的知識盲區。沒有這個(ge) Github AI 項目的“指點”,之前很多關(guan) 於(yu) 美的說不清道不明的細節,我隻靠自己肯定搞不明白。我當然可以去學,但我既沒有那個(ge) 時間,也沒有那個(ge) 興(xing) 趣。
所以,AI 是否改變了我們(men) 的 understanding of beauty ?至少我覺得是有的,它讓我們(men) 快速知道了十幾個(ge) 關(guan) 於(yu) 審美的維度。而且我還知道了,美如何可以通過這十幾個(ge) 維度被量化。
長久以來,審美往往受製於(yu) 個(ge) 人的文化背景、偏好乃至偏見。但是,機器學習(xi) 技術(當代 AI 技術的代表)可以幫人類找出隱藏在主觀審美背後的客觀模式和規則,從(cong) 而提供一種更加普適、更少偏差的美學視角(可以理解為(wei) 是實現了 machine objectivity)。
但至於(yu) 實現這種 machine objectivity 是否算一種進步,這種 machine objectivity 是不是人類需要的,還需要很多討論。
2023 年 John Locke 心理學賽區有道題問,Can happiness be measured? 我覺得 AI 幫我回答了一個(ge) 相似的問題,Can beauty be measured?
AI 的答案是,beauty 不僅(jin) 可以被 measured ,還可以被 operationalized 。以前我們(men) 以為(wei) beauty 是 Art ,但現在 AI 告訴我們(men) ,beauty 可以是 science 。
How does the prevalence of AI in our lives cut across our understanding of beauty?
有了 GenAI 技術(比如 transformer 和 diffusion ),伴隨著 scaling law 不斷創造“新奇跡”,人工智能不僅(jin) 分析美,評價(jia) 美,還能創造美。
利用這些生成模型,人工智能不僅(jin) 能模仿人類的藝術創作,更可以生成出人類從(cong) 未見過的、突破常規審美的全新藝術形式和美學樣式。
長期以來,我們(men) 往往將美視為(wei) 我們(men) 人類意識的產(chan) 物。我們(men) 認為(wei) 美的本質在於(yu) 「主體(ti) 與(yu) 客體(ti) 」的審美關(guan) 係。但隨著 AI 逐漸具備類似人類的審美能力,並能自主進行藝術創作,我們(men) 不得不問這樣一個(ge) 問題:
沒有人類意識參與(yu) 的"機器審美關(guan) 係",是否也構成了一種美的存在形式?這種由純粹客體(ti) 之間的信息交互所產(chan) 生的美,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等同於(yu) 主客體(ti) 交互下的“人性之美”?
What sorts of ethic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will this have?
“AI 美學”的興(xing) 起可能會(hui) 在倫(lun) 理和政治層麵產(chan) 生深遠影響。
說到倫(lun) 理,當顏值不僅(jin) 是一個(ge) 說法,還通過 AI 有了具體(ti) 的多維度的測算方法,後果可能並不十分“美麗(li) ”。其中一個(ge) 不好的後果是更加劇烈的“顏值焦慮”和難以抑製的尋找解決(jue) 方案的衝(chong) 動。
當顏值分離每個(ge) 人的距離隻是“手機上傳(chuan) 一張照片”,當自己還有哪些美的缺憾可以被具體(ti) 地量化至比如“人中的長度是 0.9 厘米不是 1.1 厘米”,那長相就不再是一種抽象的描述,而是變成了一個(ge) 個(ge) 具體(ti) 的問題——待用科技手段解決(jue) 的問題,甚至是用基因技術去預先篩選來解決(jue) 的問題。
說到政治,就逃不開對“權力”的討論。AI 可能改變美的定義(yi) 權的歸屬。過去,美的標準往往由精英階層主導。但 AI 可以分析海量數據,總結出大眾(zhong) 化的審美趨勢,挑戰精英審美權威。
在傳(chuan) 統時裝界,流行趨勢往往由少數"大師"主導,如香奈兒(er) 、迪奧等品牌的設計師,甚至流行的顏色也可以由少數機構(比如潘通)來決(jue) 定。但現在,越來越多平民服裝企業(ye) 開始用 AI 分析銷售數據和用戶反饋,預測下一季的流行元素。
比如,優(you) 衣庫就使用機器學習(xi) 技術,根據數千款暢銷單品的特征,設計出新的服裝係列。這種由數據驅動的“AI 設計師”,可能會(hui) 設定時尚之美的 machine objectivity ,並撼動專(zhuan) 家把持的時尚權威。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