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過發表論文經驗的小夥(huo) 伴都有這個(ge) 感受,選擇一個(ge) 合適的期刊就基本等於(yu) 論文接收了一半。不同期刊的稿件的受稿範圍、處理速度、審稿難度等都天差地別。
其中一個(ge) 核心指標非常關(guan) 鍵,它用以衡量一篇論文能有多大概率能夠被目標期刊接收,這個(ge) 指標就是我們(men) 今天的主題——期刊接受率。
每個(ge) 期刊都有一個(ge) 特定領域的受稿範圍,即便目標期刊的接受率再高,對於(yu) 不在受稿範圍內(nei) 的論文,編輯會(hui) 選擇直接拒稿。而對於(yu) 在受稿範圍內(nei) 的特定形式論文,部分期刊也隻接受邀請投稿,自主投稿的論文也會(hui) 被直接拒稿。盡管每個(ge) 期刊都有自己的接受率目標,但期刊綜合接受率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hui)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目標值上下波動。
期刊接受率是用來衡量什麽(me) 的?
對於(yu) 一個(ge) 學術期刊,學術界通常用論文的接受率或者拒稿率來量化論文被該期刊的可能性。論文的接受率通常取決(jue) 於(yu) 論文的受稿標準的高低,是期刊內(nei) 部針對刊出論文的質量控製措施。期刊的接受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代表該期刊所接受的論文數量占其接收投稿論文的比例。
對於(yu) 論文作者來說,這是其在投稿論文時必須考慮的指標。因此,國際科研評估中心(ICSR)建議所有期刊公布其論文接受率,以供廣大科研人員參考。
如何查詢期刊的接受率?
可能與(yu) 大家想象的有所出入,期刊的接受率其實並不容易查到。這是因為(wei) ,如果期刊接受率過高,大家可能覺得這個(ge) 期刊質量偏低,即便水文也能發表;另一方麵,雖然期刊的接受率偏低在某種程度上能夠代表期刊的質量較高,名聲也不錯(一些高影響力的期刊的接受率都非常低,例如nature,science等),但也通常會(hui) 讓對自己的論文不是那麽(me) 自信的投稿者望而卻步。因此,大部分期刊選擇不公開接受率,讓論文作者自行選擇投稿。
但比較有意思的一點是,大部分期刊在拒稿時都不會(hui) 明說投稿者的論文達不到期刊質量要求,而是會(hui) 就論文內(nei) 容提一些看似非常積極的意見再拒稿,讓你感覺似乎改正這些意見馬上就能被接受了,但其實不然。一些小眾(zhong) 期刊則會(hui) 直接以相關(guan) 性較差為(wei) 借口直接拒稿。宣稱能供查詢期刊接受率的“李鬼”網站非常多,這些網站一般都會(hui) 推薦一些的質量很差的虛假期刊。
科研人員在決(jue) 定論文投稿期刊的時候,盡量選擇一些老牌的知名期刊,或者選用正規機構收錄的期刊排序來擇刊。一般來說期刊的接受率有以下幾種正規的查詢方式:
1.直接聯係期刊的編輯索要期刊接受率數據
2.選擇專(zhuan) 業(ye) 領域的權威數據庫,查詢數據庫內(nei) 收錄的期刊接受率的信息
3.在期刊對應的網站查詢
4.在本專(zhuan) 業(ye) 權威的協會(hui) 網站查詢
舉(ju) 個(ge) 簡單的例子,在美國現代語言學會(hui) 國際書(shu) 目的數據庫中,就收集了Journal of Literature, Linguistics and Culture Studies的接受率。
如何計算期刊的接受率?
不同期刊計算接受率的方式略有不同。對於(yu) 一部分期刊,是根據所有收到的稿件來計算接受率。另外還有一部分期刊,編輯可以將其中一部分論文送審,再根據送審時間長短來調整期刊的接受率。然而,很多編輯隻粗略計算接受率,並不會(hui) 精準的統計期刊的接收比例。
每個(ge) 期刊的接受稿件的數量都不同,主要受稿件質量、論文相關(guan) 性以及作者的單位影響,接受率也會(hui) 隨之受影響。再計算接受率時,隻需要將該期刊在一定時間範圍內(nei) 所接受論文的數量除以收到的所有論文總數即可。
例如一個(ge) 期刊一年內(nei) 接受了並發表了50篇論文,但其當年收到了1000篇論文的投稿,那麽(me) 它的接受率就是5%。一般來說,取決(jue) 於(yu) 期刊的大小,不同期刊之間的接受率差異在10%-50%之間。接受率和期刊的新舊一般無關(guan) ,和期刊的質量及影響力相關(guan) 性更大。但即便是一些高影響力的期刊之間,它們(men) 的接受率也相差很大,差異可能在3%-50%之間。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