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去名校的孩子有什麽共同特點?

上個(ge) 月機構新一期美國訪校結束了,這是機構第五次訪校,這次我們(men) 的訪校名單上都是東(dong) 部的頂尖私立大學,每個(ge) 學校的特點很鮮明。幸運的是去到每所學校都有機構的孩子,和我們(men) 分享他們(men) 的申請細節和就讀體(ti) 驗。

幾次訪校,我都在為(wei) 機構申請項目的家庭和孩子探尋一個(ge) 問題:孩子要怎麽(me) 提升自己,才能去到好學校?

這個(ge) 問題的回答包含多個(ge) 維度,比如優(you) 秀的成績,令人羨慕的標準化高分,以及能展示自己個(ge) 性的活動和對專(zhuan) 業(ye) 、學校的熱情。這是大部分家長的想法,但這更像是一個(ge) 刻板的標準,而非全部真相。因為(wei) 總有成績和背景優(you) 秀的孩子卻未被這些學校錄取的情況存在。

回到北京的這幾周,我和團隊分享了訪校的細節,並一起再次研究每個(ge) 學校的特點、專(zhuan) 業(ye) 設置和它們(men) 的秉性。沉澱過濾掉那些不重要的細節之後,那些名校學生身上讓人印象最深的特點浮現出來了,那就是他們(men) 都有一種“鬆弛感”。

喬(qiao) 治城大學的Karen,康奈爾的勁鵬、Sunny,還有塔夫茨的依諾等等,如果按照刻板的標準,他們(men) 都是GPA領先,托福高分。但和這些孩子深入訪談,觀察他們(men) 的學習(xi) 生活細節,“鬆弛感”是非常大的特點。

鬆弛感並不是不努力,更不是躺平

Karen為(wei) 了拿到喬(qiao) 治城大學的offer,考了6門APACT考到35分;勁鵬和Sunny的托福都是110+的高分,他們(men) 在實現這些成績的過程中也有壓力,也遇到過困難,但從(cong) 他們(men) 的反饋中你能感到這樣的壓力是健康的,積極的。

有鬆弛感的孩子,更容易專(zhuan) 注到自己的任務上,而不是在做任務之前焦慮很長時間,這樣的內(nei) 耗容易將申請和去美國讀本科看成是勝敗分明的零和博弈。 當招生官閱讀這兩(liang) 種不同孩子的材料時,他們(men) 接收的信息也大不相同。

能專(zhuan) 注於(yu) 自我探索的孩子,不僅(jin) 能推進活動,還會(hui) 有創新性思維,獲得隻有在放鬆狀態下才能產(chan) 出的思考,甚至擁有能夠突破束縛的觀點。

而通過焦慮、擠壓式產(chan) 出的材料,更多是平鋪直敘的活動競賽羅列,缺少深度和記憶點。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孩子成績活動相差不大,申請結果卻大相徑庭的原因。

申請的材料應該是一件藝術品,你能記住的永遠是最真實的表達,好的藝術品都有藝術家鬆弛創作的影子。

鬆弛的狀態如何產(chan) 生?

前幾天和一個(ge) 孩子做規劃麵談,交流他的科技創意作品,他觀察到,自從(cong) 上了高中,身邊的同學壓力都很大,有些孩子麵對升學的焦慮甚至都變得不再開朗,而原來自己的好朋友也和自己漸行漸遠。他感到很困惑,想要理解這一代年輕人是如何應對壓力的,他希望通過自己設計的產(chan) 品來做一個(ge) 社會(hui) 實驗。

他很激動的說,“這不僅(jin) 是我申請的一個(ge) 材料,也是我這麽(me) 多年困惑的結晶,更是我對從(cong) 小到現在經曆的那些我不認同的評判和環境的一次回應。” 這樣的專(zhuan) 注,對自己感受的敏銳捕捉和準確表達,一定是在孩子有鬆弛感的時候才產(chan) 生的,可以判斷這個(ge) 孩子將來的申請結果不會(hui) 差。 我和他說,即使你做的產(chan) 品出來後沒有預期那樣好,收到的反饋沒辦法對於(yu) 你關(guan) 心的問題給出一個(ge) 準確的答案,也算得上是個(ge) 好的結果。

因為(wei) 過程中你的思考,你的改進,你克服的那些困難,才是你被錄取的原因。

在一旁聽我們(men) 對話的孩子媽媽,沒有因為(wei) 孩子可能做不到預期的結果而擔憂責備。當孩子說出自己內(nei) 心真實的聲音時,媽媽的反應是為(wei) 自己孩子的勇氣而感到驕傲。 看到這樣的反應,我想起訪校中那些孩子提起申請季和他們(men) 父母的溝通,雖然家長也有壓力,但壓力背後更多的是對孩子的心疼和愛,而不隻有被申請目標拉扯的緊張。

提供有安全感的空間

 一個(ge) 孩子能專(zhuan) 注到自己的任務中,有很多因素:老師的引導、鼓勵,好的習(xi) 慣等。但來自家庭的支持,對孩子的信任,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這會(hui) 帶來安全感,有安全感有空間,孩子才會(hui) 更放鬆,在麵對有挑戰的任務時,才能心無旁騖的想辦法解決(jue) ,而不是把精力都花在擔心評價(jia) ,擔心犯錯上。

在麵談中我們(men) 也會(hui) 遇到家長否定孩子感受的情況,或者要求孩子反複證明自己的想法,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沒有實踐,而是家長不願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做到。 比如剛才提到的故事,完成產(chan) 品的設計,孩子要學習(xi) 編程、學習(xi) 3D打印,還有外觀的設計等等。假如此時還要背負起證明自己的重擔,孩子們(men) 是不可能鬆弛的,也很容易放棄,更不用說有創意,有深度的思考了。

無論是什麽(me) 樣的原因,導致我們(men) 的孩子有壓力,至少身邊的父母,和陪伴他的規劃導師要幫孩子構建一個(ge) 健康壓力的環境。這既需要老師的專(zhuan) 業(ye) 、篤定和對孩子的關(guan) 心,也需要我們(men) 的家長更理解孩子,支持孩子。

和2018年我們(men) 開始申請時的情況不同的是,如今的留美家庭對申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知道要有自己的特點,要把熱情和規劃相結合等等。但這也確實容易讓家長們(men) 產(chan) 生焦慮,因為(wei) 「特點」、「熱情」都相對抽象,似乎都更願意相信別人家孩子的特點和熱情。

我們(men) 的工作不僅(jin) 是和孩子規劃麵談,選校定專(zhuan) 業(ye) 的細節,給孩子專(zhuan) 業(ye) 的幫助和信心。我們(men) 也會(hui) 和家長麵談,通電話,溝通我們(men) 的想法,希望也能安撫家長們(men) 的壓力。我們(men) 一起更努力地工作,把這些事做好,給孩子創造更多“鬆弛感”。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一文詳解亞裔細分法案:留學生將麵臨什麽影響

下一篇

參加五月份AP考試的同學們都會關心的話題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