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社會(hui) 經濟發展麵臨(lin) 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產(chan) 教融合等問題,將對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少學者對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情況進行了不同角度的探究。
卿石鬆通過分析2017屆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情況,發現超過20%的博士從(cong) 事臨(lin) 時性的博士後工作、臨(lin) 時就業(ye) 等;陳洪捷教授通過6344份博士畢業(ye) 生調查問卷,分析了博士畢業(ye) 生學術職業(ye) 選擇的群體(ti) 差異性,發現七成選擇了學術職業(ye) ,三成選擇了非學術職業(ye) ;徐誌平等以“雙一流”建設為(wei) 切入點,分析了2017屆我國63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博士畢業(ye) 生的就業(ye) 情況,發現學術性崗位仍然是博士畢業(ye) 生的主要就業(ye) 途徑。
然而運用連續幾年博士畢業(ye) 生的整體(ti) 就業(ye) 數據進行分析的很少,博士研究生畢業(ye) 後都去了哪裏?他們(men) 的就業(ye) 情況如何?有多少博士畢業(ye) 生繼續從(cong) 事教學或科研工作?又有多少進入了企業(ye) 工作?他們(men) 的就業(ye) 特征及趨勢是否與(yu) 已有研究中的就業(ye) 特征保持一致?不同性別對不同的工作性質是如何選擇的?有多少人選擇中西部地區就業(ye) ?等等。
本文基於(yu) 2015—2020年我國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數據對上述問題進行探索研究,梳理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去向及就業(ye) 趨勢,將有助於(yu) 教育管理部門和高等院校以及企業(ye) 及時掌握博士畢業(ye) 生的就業(ye) 情況,從(cong) 而促進協同建立就業(ye) 動態反饋機製,促進產(chan) 業(ye) 融合、產(chan) 學融合,提升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質量。
研究設計
1.數據總體(ti) 情況使用教育部相關(guan) 部門2015—2020年我國博士畢業(ye) 生學位授予信息中的就業(ye) 數據進行分析研究(不包含黨(dang) 校、軍(jun) 隊院校、軍(jun) 事學以及部分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信息為(wei) 空的數據)。
有效數據共計304020條,其中學術學位博士280622條,專(zhuan) 業(ye) 學位博士23398條;男性占比60.28%,女性占比39.72%;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占比51.51%,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占比31.79%,普通高校占比14.50%,科研機構占比2.20%;學習(xi) 方式以脫產(chan) 學習(xi) 為(wei) 主,占比89.68%。數據具體(ti) 情況如表1所示。
2.特征指標建立根據學位授予信息年報數據結構及代碼手冊(ce) (2020版)(以下簡稱“手冊(ce) 2020版”)對學曆教育博士畢業(ye) 生去向的定義(yi) ,博士畢業(ye) 生去向分為(wei) 就業(ye) 、繼續求學、入博士後流動站(本文僅(jin) 包括當年應屆博士畢業(ye) 生進入博士後流動站的人數)、出國、出境、待業(ye) 和其他7種類型。
根據教育部相關(guan) 文件,就業(ye) 包括簽訂就業(ye) 協議或者勞務合同、定向委培、升學、出境、出國、項目製博士研究生培養(yang) 以及入博士後流動站等。
為(wei) 更加直觀地研究和分析博士畢業(ye) 生去向,本文將樣本數據中去向為(wei) 就業(ye) 、繼續求學、入博士後流動站、出國、出境、其他均歸為(wei) 就業(ye) 範疇,並從(cong) 就業(ye) 、待業(ye) 兩(liang) 個(ge) 方麵對總體(ti) 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然後再對去向中的就業(ye) 數據從(cong) 就業(ye) 單位性質、就業(ye) 單位地區以及工作性質進行統計分析。
3.研究方法結合全麵性與(yu) 係統性,首先采取描述性分析對博士畢業(ye) 生去向整體(ti) 情況進行描述,然後使用卡方檢驗對不同院校類型、不同學科門類、不同學習(xi) 方式、不同性別的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特征差異進行統計學意義(yi) 上的檢驗。
我國博士研究生畢業(ye) 去向整體(ti) 情況從(cong) 表1的我國博士研究生畢業(ye) 去向分布情況、表2的博士研究生就業(ye) 與(yu) 待業(ye) 情況以及圖1中博士研究生畢業(ye) 去向趨勢(虛線部分),可以得出:
第一,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整體(ti) 情況良好,就業(ye) 率較高。數據分析顯示:2015—2020年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人數285729人,就業(ye) 率均值94.01%;待業(ye) 人數18291人,待業(ye) 率均值5.99%。其中,2015/2016學年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率最高,達 94.91%;2019/2020學年就業(ye) 率最低,隻有91.34%,但整體(ti) 就業(ye) 率均超過了90%。
第二,博士畢業(ye) 生整體(ti) 就業(ye) 率逐年下降,而待業(ye) 率逐年上升。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率從(cong) 2015/2016學年的94.91%逐漸下降到2019/2020學年的91.34%;待業(ye) 率從(cong) 2015/2016學年的5.09%逐漸上升到2019/2020學年的8.66%。
第三,博士畢業(ye) 生出國出境人數比例相對穩定。2015—2020年博士研究生畢業(ye) 後出國出境總人數為(wei) 7415人,占總數的比例僅(jin) 為(wei) 2.44%。
第四,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率高低與(yu) 學科門類、專(zhuan) 業(ye) 學位類別緊密相關(guan) 。數據顯示,教育類(教育博士、教育學博士)、醫學類(口腔醫學博士、臨(lin) 床醫學博士、醫學博士、中醫博士)、法學、管理學、經濟學博士畢業(ye) 生因與(yu) 經濟發展和社會(hui) 需要緊密結合,就業(ye) 率較高。
例如教育類博士畢業(ye) 生平均就業(ye) 率為(wei) 94.84%,醫學類博士畢業(ye) 生平均就業(ye) 率為(wei) 96.40%,法學博士畢業(ye) 生平均就業(ye) 率為(wei) 95.72%,管理學博士畢業(ye) 生平均就業(ye) 率為(wei) 95.18%,經濟學博士畢業(ye) 生平均就業(ye) 率為(wei) 94.61%。就業(ye) 率最低的是農(nong) 學博士畢業(ye) 生,其五年平均就業(ye) 率僅(jin) 為(wei) 86.67%。
我國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特征分析
博士畢業(ye) 生對就業(ye) 地區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地區整體(ti) 經濟實力,以及就業(ye) 政策對博士畢業(ye) 生的吸引程度,而對就業(ye) 單位性質的選擇預示著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發展方向;工作性質選擇與(yu) 博士畢業(ye) 生所學知識緊密關(guan) 聯,體(ti) 現了學習(xi) 知識與(yu) 工作現狀的相關(guan) 性。
根據手冊(ce) 2020版,就業(ye) 單位性質包含行政單位、科研設計單位、高等學校、其他教學單位、醫療衛生單位、其他事業(ye) 單位、國有企業(ye) 、三資企業(ye) 、民營企業(ye) 、其他企業(ye) 、部隊、其他等共計12個(ge) 類別;工作性質包含教學和(或)科研、管理和其他3類。分析可知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具有如下特征:
1.就業(ye) 地區
(1)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傾(qing) 向於(yu) “屬地原則”。首先是在培養(yang) 單位所在地就業(ye) ,如圖2所示,博士畢業(ye) 生選擇培養(yang) 單位所在地就業(ye) 比例最低為(wei) 45.80%,最高為(wei) 94.42%,平均水平為(wei) 68.79%。其次是在戶籍所在地就業(ye) 。
東(dong) 部地區以北京市、江蘇省為(wei) 例,戶籍所在地為(wei) 北京市的博士畢業(ye) 生有16474人,其中選擇在北京市就業(ye) 的人數為(wei) 12870人,占比78.12%;戶籍所在地為(wei) 江蘇省的博士畢業(ye) 生14357人,選擇在江蘇省就業(ye) 的人數為(wei) 10250人,占比71.39%。
中部以江西、湖北兩(liang) 省為(wei) 例,戶籍所在地為(wei) 江西省的博士畢業(ye) 生4550人,選擇在江西省就業(ye) 的人數為(wei) 2353人,占比51.71%;戶籍所在地為(wei) 湖北省的博士畢業(ye) 生12195人,選擇在湖北省就業(ye) 的人數為(wei) 6936人,占比56.88%。
西部地區以四川、陝西兩(liang) 省為(wei) 例,戶籍所在地為(wei) 四川省的博士畢業(ye) 生有8472人,選擇在四川省就業(ye) 的人數為(wei) 5674人,占比66.97%;戶籍所在地為(wei) 陝西省的博士畢業(ye) 生6314人,選擇在陝西省就業(ye) 的人數為(wei) 3938人,占比62.37%。具體(ti) 情況如圖3所示。
(2)博士畢業(ye) 生對就業(ye) 地區的選擇具有明顯的“地區聚集效應”。
數據顯示,近5年就業(ye) 熱門地區主要集中在東(dong) 部省市。前幾名依次為(wei) 北京、江蘇、上海、廣東(dong) 、山東(dong) 、浙江,在這些省市就業(ye) 人數比例高達48.76%,其中選擇在北京市就業(ye) 的比例最高。
2015—2020年博士畢業(ye) 生選擇在北京市就業(ye) 的比例依次為(wei) 15.57%、16.01%、14.57%、14.86%、14.23%;其次是選擇在江蘇省就業(ye) ,近5年比例依次為(wei) 8.03%、7.86%、8.46%、9.13%、8.93%;再次是選擇在上海市就業(ye) ,近5年比例依次為(wei) 8.26%、7.38%、7.76%、6.33%、6.03%,這仍與(yu) 當下北上廣是就業(ye) 熱門地區的現象相符合。
盡管北上廣成為(wei) 近年來就業(ye) 的熱門地區,但數據顯示,北京、上海、廣東(dong) 及江蘇的高校正在源源不斷地為(wei) 其他地區輸送人才。
北京地區高校近5年培養(yang) 的博士畢業(ye) 生為(wei) 89393人,占全國博士畢業(ye) 生總數的29.4%,畢業(ye) 後選擇就業(ye) 的有51749人,而選擇在北京市就業(ye) 的僅(jin) 為(wei) 24609人,占比47.6%,這意味著北京地區培養(yang) 的博士畢業(ye) 生有52.4%流向國內(nei) 其他地區就業(ye) 。
上海、江蘇及廣東(dong) 地區培養(yang) 的博士畢業(ye) 生流向國內(nei) 其他地區就業(ye) 的比例也分別為(wei) 39.90%、35.66%、33.18%。數據顯示,選擇在中西部地區就業(ye) 的博士畢業(ye) 生相對較少,其中選擇在中部地區就業(ye) 的比例為(wei) 24.29%,而選擇在西部地區就業(ye) 的比例僅(jin) 為(wei) 16.46%。
盡管如此,根據“屬地原則”可以得知,某一地區培養(yang) 的博士畢業(ye) 生選擇在該地區就業(ye) 的比例仍然較大,中部以湖南、湖北兩(liang) 省為(wei) 例,近5年湖南省培養(yang) 的博士畢業(ye) 生有8507人,畢業(ye) 後就業(ye) 的有6877人,這其中選擇在湖南省就業(ye) 的就有4503人,占比65.48%;同樣,湖北省培養(yang) 的博士畢業(ye) 生選擇在該省就業(ye) 的比例為(wei) 50%。
西部以四川、陝西兩(liang) 省為(wei) 例,四川省培養(yang) 的博士畢業(ye) 生有11573人,畢業(ye) 後就業(ye) 的有8549人,其中選擇在四川省就業(ye) 的有5231人,占比61.19%;同樣,陝西省培養(yang) 的博士畢業(ye) 生選擇在該省就業(ye) 的比例為(wei) 55.53%。
從(cong) 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地區選擇情況來看,雖然印證了“屬地原則”,但也反映了中西部地區對國內(nei) 其他地區的高層次人才政策吸引力度還不夠。
2.就業(ye) 單位性質
(1)就業(ye) 單位性質總體(ti) 情況如表3所示。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單位首先以科研單位為(wei) 主,包括高等學校和科研設計單位,其次是醫療衛生單位,再次是國有企業(ye) 、民營企業(ye) 、其他事業(ye) 單位等。
博士畢業(ye) 生在高等院校就業(ye) 的比例占據絕對優(you) 勢,高達45.55%;在醫療衛生單位就業(ye) 的比例為(wei) 16.96%,位居第二;在科研設計單位就業(ye) 的比例為(wei) 10.25%,位居第三。
(2)不同院校類型的博士畢業(ye) 生對不同性質就業(ye) 單位的選擇存在差異。本研究對不同院校的博士畢業(ye) 生對就業(ye) 單位的選擇差異進行卡方檢驗,結果顯示X2=16164.813,P<0.01,表明差異明顯。
通過Post hoc testing檢驗,根據調整後的標準化殘差值如表4所示(限於(yu) 篇幅原因,就業(ye) 單位性質不包括其他教學單位、其他企業(ye) 、其他、部隊),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博士畢業(ye) 生更傾(qing) 向於(yu) 選擇行政單位、民營企業(ye) 、國有企業(ye) 、三資企業(ye) 等就業(ye) ;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博士畢業(ye) 生傾(qing) 向於(yu) 選擇科研設計單位、民營企業(ye) 及其他事業(ye) 單位就業(ye) ;普通高校的博士畢業(ye) 生傾(qing) 向於(yu) 選擇醫療衛生單位、高等學校就業(ye) 。
(3)不同學科門類的博士畢業(ye) 生對不同性質就業(ye) 單位的選擇存在差異。為(wei) 考察不同學科門類的博士畢業(ye) 生對不同性質工作單位的選擇是否有影響,本研究對不同學科門類博士畢業(ye) 生進行了卡方檢驗(限於(yu) 篇幅原因,就業(ye) 單位性質不包括其他教學單位、其他企業(ye) 、其他、部隊),結果顯示X2=121018.418,P<0.01,表明差異性顯著。
通過Post hoc testing檢驗,如表5所示,根據調整後的標注化殘差可看出:12個(ge) 學科門類中(不包含軍(jun) 事學),哲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曆史學、管理學、藝術學的博士畢業(ye) 生相對於(yu) 其他學科門類的更傾(qing) 向於(yu) 在高等學校就業(ye) ,這與(yu) 就業(ye) 單位性質總體(ti) 情況描述一致。
理學、工學、農(nong) 學的博士畢業(ye) 生相對於(yu) 其他學科門類的傾(qing) 向於(yu) 選擇科研設計單位就業(ye) ;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的博士畢業(ye) 生相對於(yu) 其他學科門類的更傾(qing) 向於(yu) 選擇行政單位就業(ye) ;醫學博士畢業(ye) 生相對於(yu) 其他學科門類的傾(qing) 向於(yu) 選擇醫療衛生單位就業(ye) ;經濟學、工學博士畢業(ye) 生相對於(yu) 其他學科門類的傾(qing) 向於(yu) 選擇國有企業(ye) 就業(ye) ;理學、農(nong) 學博士畢業(ye) 生相對於(yu) 其他學科門類的傾(qing) 向於(yu) 選擇其他事業(ye) 單位就業(ye) 。
除此以外,理學、工學博士畢業(ye) 生相對於(yu) 其他學科門類還傾(qing) 向於(yu) 民營企業(ye) 和三資企業(ye) 就業(ye) 。
(4)不同專(zhuan) 業(ye) 學位類別博士畢業(ye) 生對不同性質就業(ye) 單位的選擇存在差異。目前我國僅(jin) 有臨(lin) 床醫學、口腔醫學、中醫、教育、工程以及獸(shou) 醫等6種專(zhuan) 業(ye) 學位類別的博士畢業(ye) 生,可分為(wei) 醫學類、工程類和教育類博士專(zhuan) 業(ye) 學位(數據不具備統計學檢驗)。
近5年就業(ye) 數據顯示,醫學類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學位博士畢業(ye) 生在醫療衛生單位就業(ye) 的比例均超過了85%,其中臨(lin) 床醫學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人數15953人,在醫療衛生單位就業(ye) 的比例是93.24%,在高等學校就業(ye) 的比例是3.00%;中醫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人數503人,在醫療衛生單位就業(ye) 的比例為(wei) 89.26%,在高等學校就業(ye) 的比例為(wei) 7.16%,選擇在其他性質單位就業(ye) 的比例為(wei) 1.79%;口腔醫學博士畢業(ye) 生在醫療衛生單位就業(ye) 的比例為(wei) 85.0%,在高等學校就業(ye) 的比例為(wei) 11.0%,在民營企業(ye) 就業(ye) 的比例為(wei) 2.0%。教育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人數為(wei) 332人,在高等學校就業(ye) 的比例為(wei) 67.17%,在其他教學單位就業(ye) 的比例為(wei) 15.96%,在其他事業(ye) 單位就業(ye) 的比例為(wei) 9.34%,在行政單位就業(ye) 的比例為(wei) 3.92%。
工程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人數為(wei) 246人,在科研設計單位就業(ye) 的比例為(wei) 28.86%,在國有企業(ye) 就業(ye) 的比例為(wei) 28.46%,在民營企業(ye) 就業(ye) 的比例為(wei) 13.82%,在高等學校就業(ye) 的比例為(wei) 6.10%。3.工作性質工作性質是指用人單位根據不同角度和標準對工作進行分類,體(ti) 現了博士畢業(ye) 生所學知識與(yu) 工作內(nei) 容的關(guan) 聯程度。
由於(yu) 性別及學習(xi) 方式的差異,博士畢業(ye) 生表現出偏好性行為(wei) 方式與(yu) 特征。
為(wei) 考察性別及學習(xi) 方式是否對工作性質選擇有關(guan) ,分別對不同學習(xi) 方式的博士畢業(ye) 生從(cong) 事不同工作性質、不同性別博士畢業(ye) 生從(cong) 事不同工作性質的就業(ye) 數據進行分析,所得結果如表6所示。
(1)不同學習(xi) 方式的博士畢業(ye) 生在工作性質上存在差異。數據顯示X2=3531.263,P<0.01,表明差異性顯著。三種學習(xi) 方式中,半脫產(chan) 學習(xi) 的博士畢業(ye) 生相對於(yu) 脫產(chan) 學習(xi) 和業(ye) 餘(yu) 學習(xi) 的更傾(qing) 向於(yu) 選擇管理類工作,脫產(chan) 學習(xi) 的博士畢業(ye) 生相對於(yu) 半脫產(chan) 學習(xi) 和業(ye) 餘(yu) 學習(xi) 的更傾(qing) 向於(yu) 教學與(yu) (或)科研工作,業(ye) 餘(yu) 學習(xi) 的博士畢業(ye) 生相對於(yu) 另外兩(liang) 種學習(xi) 方式的更傾(qing) 向於(yu) 從(cong) 事其他性質的工作。
(2)性別在工作性質上差異明顯。數據顯示X2=1016.668,P<0.01,表明差異性顯著。盡管男性博士畢業(ye) 生和女性博士畢業(ye) 生從(cong) 事教學與(yu) (或)科研的比例無明顯差距(相差2.7%),但通過調整的殘差可以得知,男性相對於(yu) 女性博士畢業(ye) 生而言傾(qing) 向於(yu) 管理類工作,女性相對於(yu) 男性博士畢業(ye) 生而言傾(qing) 向於(yu) 教學與(yu) (或)科研工作。
結論與(yu) 分析
通過對我國2015—2020年博士畢業(ye) 生去向數據總體(ti) 情況以及就業(ye) 特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我國博士畢業(ye) 生整體(ti) 就業(ye) 率較高,待業(ye) 率較低且呈上升趨勢。
通過對2015—2020年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數據的分析,就業(ye) 率最低的是91.34%(2019/2020學年),平均就業(ye) 率是94.01%。因此,我國博士畢業(ye) 生整體(ti) 就業(ye) 情況良好,這與(yu) 相關(guan) 同類研究結論一致。
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率逐年下降的原因,一方麵是由於(yu) 近年來我國處於(yu) 快速發展的關(guan) 鍵時期,隨著學曆教育普及以及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張,僅(jin) 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就已突破十萬(wan) ,近幾年大量博士畢業(ye) 生湧入就業(ye) 市場;另一方麵,隨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麵臨(lin) 企業(ye) 產(chan) 業(ye) 結構化調整與(yu) 升級,企業(ye) 對博士畢業(ye) 生綜合能力需求日益顯現,博士畢業(ye) 生需要本專(zhuan) 業(ye) 知識以外的就業(ye) 崗位知識和技能。
因此,培養(yang) 單位應以社會(hui) 需求為(wei) 導向,結合產(chan) 教融合、產(chan) 學融合,建立多樣化的博士研究生培養(yang) 模式和體(ti) 係。針對就業(ye) 市場複合型人才需求,探索設置多樣化“交叉”學科門類,調整優(you) 化博士研究生教育類型結構,進一步完善博士研究生教育培養(yang) 體(ti) 係,進一步提高博士畢業(ye) 生整體(ti) 就業(ye) 率。
第二,不同門類、專(zhuan) 業(ye) 學位類別的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率差異較大,其中教育、醫學、法律、管理以及經濟等與(yu) 經濟發展和社會(hui) 進步緊密相關(guan) 的學科專(zhuan) 業(ye) (類別)就業(ye) 率較高。
第三,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單位性質以“學術型”市場為(wei) 主,“非學術型”市場為(wei) 輔。
數據顯示,博士畢業(ye) 生依然是學術勞動力的主要來源。在高等學校和科研設計單位就業(ye) 比例高達5成,而到“非學術”市場就業(ye) (國有企業(ye) 6.97%、民營企業(ye) 5.00%、事業(ye) 單位3.68%、行政單位3.45%)整體(ti) 比例較低,這與(yu) 沈文欽等的研究“哪些博士畢業(ye) 生在企業(ye) 就業(ye) ?”結論一致。
盡管我國博士研究生的培養(yang) 目標是培養(yang) 學術型和科研型人才,但是企業(ye) 也是我國科學技術創新的主體(ti) ,企業(ye) 中博士畢業(ye) 的學曆比例較低是當前麵臨(lin) 的突出問題,應引導博士畢業(ye) 生將學習(xi) 的隱性知識遷移到企業(ye) 和實際應用中。
第四,我國博士畢業(ye) 生選擇就業(ye) 地區具有“屬地原則、中心聚集效應”特點。
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地區偏好首先是培養(yang) 單位所在地區,其次是戶籍所在地及其相鄰地區。數據顯示博士畢業(ye) 生選擇在培養(yang) 單位所在地區就業(ye) 的比例接近70%,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博士畢業(ye) 生在培養(yang) 單位所在地區就業(ye) 比例高達90%。已有研究表明,這與(yu) 博士畢業(ye) 生在學習(xi) 期間已經適應了該地區有緊密聯係。
博士畢業(ye) 生選擇戶籍所在地就業(ye) ,最低為(wei) 43.62%(河北省),最高為(wei) 79%(廣東(dong) 省),這種現象在東(dong) 部、中部地區較為(wei) 明顯,這與(yu) “親(qin) 屬就近”原則有關(guan) ,也與(yu) 戶籍所在地經濟實力發展有關(guan) 係。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地區還具有以北上廣、江浙等熱門地區為(wei) “中心”的聚集效應。這些現象反映了經濟發達地區除提供了更多不同類型的就業(ye) 崗位和更加完善的工作條件以外,也側(ce) 麵反映了培養(yang) 單位相關(guan) 就業(ye) 指導與(yu) 就業(ye) 基礎知識不夠普及,畢業(ye) 研究生就業(ye) 地區選擇存在“盲目”跟風現象。
因此,一方麵高校應充分利用就業(ye) 指導部門加強對博士研究生的就業(ye) 引導,樹立正確的就業(ye) 觀念;另一方麵應密切關(guan) 注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單位的地域分布,注重均衡發展。就業(ye) 單位地區的“聚集效應”導致就業(ye) 地區不均衡,地區經濟差距日益增大。
政府部門、教育管理部門以及培養(yang) 單位應共同參與(yu) 建立就業(ye) 創業(ye) 動態反饋機製,及時跟蹤博士畢業(ye) 生的就業(ye) 情況,及時調整相關(guan) 就業(ye) 政策,積極引導博士研究生畢業(ye) 後到中西部地區、偏遠地區就業(ye) 扶貧,同時加大對民營企業(ye) 、經濟欠發達地區、西部地區企業(ye) 的政策與(yu) 資金支持力度,提高畢業(ye) 生待遇,保障就業(ye) 條件,吸引更多優(you) 秀人才紮根,促進經濟均衡發展。
第五,性別、學習(xi) 方式對工作性質選擇具有顯著性差異。
數據分析表明:男性相對於(yu) 女性博士畢業(ye) 生而言傾(qing) 向於(yu) 管理相關(guan) 工作,而女性博士畢業(ye) 生傾(qing) 向於(yu) 從(cong) 事與(yu) 教學和(或)科研工作。這可能和女性擁有細致、嚴(yan) 謹等特征有密切關(guan) 係。對於(yu) 不同的學習(xi) 方式,脫產(chan) 學習(xi) 的博士研究生占絕大多數,畢業(ye) 後主要從(cong) 事教學與(yu) (或)科研工作,這與(yu) 培養(yang) 博士研究生為(wei) 科研勞動力的培養(yang) 目標一致,也與(yu) 本研究就業(ye) 單位性質分析中的結論一致。
半脫產(chan) 學習(xi) 和業(ye) 餘(yu) 學習(xi) 的博士畢業(ye) 生主要從(cong) 事管理工作,這一部分博士生主要為(wei) 已就業(ye) (創業(ye) )管理人員利用業(ye) 餘(yu) 時間學習(xi) ,以補充工作中需要的專(zhuan) 業(ye) 知識,提高工作綜合能力。第六,專(zhuan) 業(ye) 學位博士畢業(ye) 生的就業(ye) 與(yu) 專(zhuan) 業(ye) 學位類別緊密相關(guan) 。
目前,由於(yu) 我國專(zhuan) 業(ye) 學位博士研究生培養(yang) 規模較小,類別相對單一,且就業(ye) 與(yu) 專(zhuan) 業(ye) 學位類別緊密結合,教育類博士畢業(ye) 生主要在高等學校工作,醫學類專(zhuan) 業(ye) 學位博士畢業(ye) 生主要在醫療衛生單位工作,工程博士主要在科研機構以及國有企業(ye) 單位工作。當前我國正處於(yu) 經濟結構轉型和產(chan) 業(ye) 升級的關(guan) 鍵時期,麵對特定職業(ye) 領域的高層次技術與(yu) 管理工作,我國應注重對專(zhuan) 業(ye) 學位博士研究生的培養(yang) ,擴大專(zhuan) 業(ye) 學位博士研究生培養(yang) 規模,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yu) 發展。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使用學位授予信息中博士畢業(ye) 生的去向數據,隻能反映博士畢業(ye) 生剛畢業(ye) 即將離校時的去向選擇情況,是初次去向選擇,並不是最終去向選擇。
因此初次就業(ye) 選擇情況與(yu) 最終實際就業(ye) 情況會(hui) 存在一定差距。盡管初次去向選擇不能完全反映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和高等教育的培養(yang) 質量,但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博士畢業(ye) 生的就業(ye) 意願以及獲得就業(ye) 崗位的難易程度。限於(yu) 全國博士畢業(ye) 生最終去向數據難以獲得,本研究使用初次去向選擇數據探討博士生的培養(yang) 及畢業(ye) 去向狀況仍具有現實意義(yi) 。
根據學位信息報送係統中對畢業(ye) 去向的采集字段描述,去向中“其他”是指就業(ye) 去向除就業(ye) 、入博士後流動站、繼續求學、出國、出境以及待業(ye) 以外的去向情況均歸類為(wei) “其他”,由於(yu) 學位信息報送係統未采集此類博士畢業(ye) 生去向的詳細數據,因此,去向為(wei) “其他”的博士畢業(ye) 生數據是本研究的一大局限性。盡管如此,仍不影響博士畢業(ye) 生整體(ti) 就業(ye) 去向及就業(ye) 特征趨勢分析。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