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John Locke競賽官網終於(yu) 發布題目,吸引了眾(zhong) 多同學和家長的目光。今年的題目難度依舊很高,思辨性很強,同時,隨著參賽人數的增加,入圍率逐年下降,去年僅(jin) 為(wei) 16.9%,競爭(zheng) 愈發激烈。
今天這篇文章,老師繼續為(wei) 大家帶來最後的「Junior組」的破題內(nei) 容文字稿,希望可以解決(jue) 部分同學對於(yu) 選題方向的疑問!
在初級組的破題環節中,我們(men) 注意到今年有不少更年輕的學生也渴望參與(yu) 寫(xie) 作競賽。對於(yu) 初級組的題目,整體(ti) 而言,它們(men) 會(hui) 更加開放,沒有特定的學科限製,更像是純粹的寫(xie) 作。
因此,參賽者需要更清晰地知道自己在論證什麽(me) ,明確自己的觀點(claim),並通過合理的論據(evidence)來支撐這一觀點。
這種開放性意味著競賽對研究能力的考察相對較少,而更注重參賽者是否具備合格的寫(xie) 作能力。
題目解析
Q1.Your citizenship at birth was chosen for you.Which citizenship would you have chosen?
初級組的第一題非常有趣,它問的是:如果可以選擇自己的國籍,你會(hui) 選擇什麽(me) ?這個(ge) 問題引發了對國籍意義(yi) 的深入思考。國籍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身份標簽,它還意味著各種權利、教育機會(hui) 、文化歸屬以及生活體(ti) 驗。
比如,出生在亞(ya) 熱帶國家可能意味著炎熱的氣候,而生活在北極地區則會(hui) 麵臨(lin) 嚴(yan) 寒;北歐的高福利國家提供了良好的社會(hui) 保障,美國則有優(you) 質的教育資源和競爭(zheng) 激烈的體(ti) 係;而出生在非洲可能需要麵對不同的挑戰。
這些問題背後,其實是在探討全球不平等以及出身如何影響一個(ge) 人的成長機會(hui) 。此外,這個(ge) 問題還可以延伸到出生時和成長後的國籍選擇。
比如,有些運動員或學生可能出生在一個(ge) 國家,但長大後選擇改變國籍。這種時間差帶來的思考也很有意義(yi) ,比如可以討論出生時的無意識選擇與(yu) 長大後基於(yu) 自我認知和目標的國籍選擇之間的差異。這道題最終會(hui) 引導我們(men) 去探討全球不平等、資源分配以及國籍對個(ge) 人成長的影響。
Q2.Do you benefit more from your own freedomof speech or from other people's?
第二題探討了一個(ge) 與(yu) 我們(men) 息息相關(guan) 的問題:我們(men) 是從(cong) 自己的言論自由中受益更多,還是從(cong) 他人的言論自由中受益更多?這不僅(jin) 是關(guan) 於(yu) 個(ge) 人表達權利的思考,更是關(guan) 於(yu) 如何在尊重他人言論自由的基礎上,實現更廣泛的社會(hui) 互動和自我提升。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課堂討論中,我們(men) 常常麵臨(lin) 這樣的選擇:是更注重自己觀點的表達,還是更願意傾(qing) 聽他人的觀點?這兩(liang) 者之間的關(guan) 係和互動性究竟如何?它們(men) 對我們(men) 的意義(yi) 和重要性在哪裏?這些問題背後,其實是在探討個(ge) 人表達與(yu) 他人表達之間的區別及其對我們(men) 的影響。
有時,他人的觀點可能與(yu) 我們(men) 截然不同,但這正是多元社會(hui) 的魅力所在。我們(men) 可以從(cong) 理論家如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中獲得啟發。在一個(ge) 開放的公共空間中,每個(ge) 人的言論都是一種“自我”的表達,而對他人的言論,我們(men) 則需要學會(hui) 尊重和理解。這種“求同存異”的過程,不僅(jin) 能幫助我們(men) 擴展視野,還能促進個(ge) 人成長和社會(hui) 進步。
Q3.Who is more powerful - Donald Trump orElon Musk?
接下來這道題非常有趣且緊跟時事:唐納德·特朗普和埃隆·馬斯克,誰更有權力?這道題看似在探討經濟影響力和政治權力哪個(ge) 更重要。特朗普作為(wei) 美國總統,擁有政治權力;而馬斯克作為(wei) SpaceX的領導者和世界首富之一,掌握著巨大的經濟影響力。
然而,這道題的關(guan) 鍵在於(yu) 如何定義(yi) “權力”——權力的主體(ti) 是誰?權力的類型是什麽(me) ?是推動社會(hui) 政策變革的能力,還是直接引發改變、進行探索的力量?我們(men) 需要清晰地界定這些問題。此外,這道題還涉及一個(ge) 非常現實的問題:經濟影響力與(yu) 政治權力的融合。例如,特朗普上台後讓馬斯克參與(yu) 了美國的一些政策製定和架構調整,這種融合似乎是一個(ge) 更危險的現象,值得深入探討。
因此,這道題並不是簡單地比較政治與(yu) 經濟力量的大小,而是需要討論兩(liang) 者之間複雜的交織關(guan) 係。我們(men) 可以進一步分析這兩(liang) 個(ge) 人如何相互綁定,以及這種綁定背後的意義(yi) 。
例如,特朗普看似擁有總統的權力,但他需要借助馬斯克的影響力來實現某些目標;而馬斯克雖然可以直接做出重大決(jue) 策,但他也需要總統的任命和支持。這種權力的相互依存和融合,正是這道題的核心所在。
Q4.Since 1920, twenty-one presidents and prime ministers from nine countries have been graduates of Philosophy, Politics & Economics (PPE) at Oxford. Would it have been better if they had studied history?
這一題也引發了關(guan) 於(yu) 教育路徑的思考:自1920年以來,九個(ge) 國家的21位總統和首相都畢業(ye) 於(yu) 牛津大學的PPE專(zhuan) 業(ye) (政治、哲學與(yu) 經濟)。
這個(ge) 跨學科專(zhuan) 業(ye) 吸引了許多對政治哲學和經濟感興(xing) 趣的學生,但題目卻提出了一個(ge) 有趣的問題:對於(yu) 未來可能成為(wei) 政治領袖的人來說,學習(xi) PPE是否比學習(xi) 曆史更好?這其實是在探討跨學科教育與(yu) 更專(zhuan) 業(ye) 化的教育之間的優(you) 劣。
PPE專(zhuan) 業(ye) 以其廣泛的學科覆蓋和理論深度,為(wei) 學生提供了政治、哲學和經濟領域的綜合知識,但相對而言,它對曆史的深入研究較為(wei) 欠缺。
而曆史專(zhuan) 業(ye) 則更注重對過去的深入分析,幫助學生從(cong) 過往經驗中汲取教訓。對於(yu) 未來政治領袖而言,是應該選擇更廣泛的跨學科知識,還是專(zhuan) 注於(yu) 曆史的深度學習(xi) ?這種選擇背後反映了兩(liang) 種不同的教育理念:一種是博采眾(zhong) 長的自由教育,另一種則是更注重專(zhuan) 業(ye) 深度的教育。
或許,我們(men) 可以進一步思考:如果更多政治領袖接受曆史教育,是否會(hui) 讓世界上的戰爭(zheng) 變得更少?這種假設性的討論不僅(jin) 關(guan) 乎教育選擇,更觸及了知識與(yu) 權力之間的關(guan) 係。
Q5.What is your fair share of what someone elsehas carned?
這道題看似是經濟問題——“你認為(wei) 別人賺錢中你應得的份額是多少”,但實際上它探討的是經濟分配中的公平性。這種“公平份額”本身是一個(ge) 光譜,一端是私有財產(chan) 神聖不可侵犯,另一端則是我們(men) 現實生活中的稅收製度和福利體(ti) 係。
我們(men) 每天都在交稅,不同收入等級對應不同稅率,而國家通過稅收構建社會(hui) 福利體(ti) 係,這本質上是一種財富的重新分配。在這種分配中,我們(men) 所享受的福利其實也包含了他人的勞動成果。
因此,這道題背後的核心是關(guan) 於(yu) 理想社會(hui) 的構建:我們(men) 期望的是一個(ge) 完全自由主義(yi) 的社會(hui) ,還是一個(ge) 更注重福利體(ti) 係、更強調社會(hui) 資源對個(ge) 人財富貢獻的社會(hui) ?它涉及政體(ti) 、財產(chan) 分配和福利體(ti) 係等多方麵的思考。
Q6.Why do you continue to use your smartphones more than is good for you?
在探討“為(wei) 什麽(me) 人們(men) 會(hui) 過度使用智能手機”這個(ge) 問題時,我們(men) 發現它與(yu) 其他題目不同——它並不容易讓人立刻感受到需要選擇一個(ge) 明確的立場。相反,它更像是一道需要深入分析的題目。對於(yu) 對心理學感興(xing) 趣的同學來說,可以從(cong) 心理機製的角度探討人們(men) 為(wei) 何難以放下手機,或者從(cong) 社會(hui) 學角度分析社會(hui) 因素如何推動這種行為(wei) 。
題目本身已經假設了過度使用智能手機可能對個(ge) 人不利,但它更想探討的是社會(hui) 層麵的普遍現象,而非個(ge) 人自律的問題。如今,一些學者已經提出了相關(guan) 的理論。
例如,聖地亞(ya) 哥的一位教授提出了“IGen”概念(I代表iphoness,G代表Generation),認為(wei) 這一代人的思維方式和大腦結構與(yu) 以往不同。他們(men) 從(cong) 小在智能手機的環境中成長,甚至有學生從(cong) 出生起的記憶就始於(yu) iphoness 7。
這種成長背景使得智能手機成為(wei) 他們(men)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仿佛已經融入了他們(men) 的“器官”。這種代際差異也解釋了為(wei) 什麽(me) 智能手機的過度使用在當代社會(hui) 如此普遍。
Q7.Why do people become more boring as theygrow up and grow older?
這道題探討了一個(ge) 看似普遍的觀點:“人們(men) 是否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得更無聊?”然而,這個(ge) 觀點本身就值得質疑。首先,誰來定義(yi) “無聊”?這是否隻是一種刻板印象?
比如,我們(men) 常說老年人更無聊,但這是否真的成立?從(cong) 不同層麵來看,隨著年齡增長,人們(men) 確實會(hui) 承擔更多社會(hui) 責任,比如贍養(yang) 父母、撫養(yang) 子女,家庭成為(wei) 優(you) 先考慮的因素,個(ge) 人發展的時間和精力可能會(hui) 減少。
但這是否就意味著“無聊”呢?生理因素也不容忽視,隨著年齡增長,大腦發育逐漸停止,身體(ti) 機能逐漸衰退,熬夜等年輕時能輕鬆應對的事情變得困難。這些變化是否會(hui) 讓一個(ge) 人的生活變得單調?此外,社會(hui) 對成年人的期待也有所不同,隨著年齡增長,嚐試新事物的容錯率可能會(hui) 降低。
但這些因素是否真的會(hui) 導致一個(ge) 人變得無聊?這其實是一個(ge) 值得探討的問題。事實上,許多案例證明並非如此。比如最近一部電影《出走的決(jue) 心》講述了一位50多歲的蘇敏阿姨離婚後環遊世界的故事。她的生活顯然並不無聊。
這道題為(wei) 學生提供了一個(ge) 很好的機會(hui) ,可以用自己的日常經驗來回答,甚至挑戰這種“年齡越大越無聊”的刻板印象。
寫(xie) 在最後
在探討Junior組的題目時,我們(men) 發現這些題目雖然看似簡單,但卻蘊含著豐(feng) 富的思考空間和多樣的切入點。無論是關(guan) 於(yu) 國籍選擇、言論自由、政治權力、跨學科教育,還是經濟分配、智能手機的使用,亦或是隨著年齡增長是否變得更無聊,這些問題都與(yu) 我們(men) 的生活息息相關(guan) ,同時也觸及了更廣泛的社會(hui) 、文化和哲學層麵。
要寫(xie) 好Junior組的題目,關(guan) 鍵在於(yu) 學會(hui) 從(cong) 多個(ge) 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是急於(yu) 給出一個(ge) 簡單的答案。首先,明確題目背後的核心概念,比如“無聊”“權力”或“公平份額”究竟是什麽(me) ?其次,嚐試從(cong) 不同的視角去分析,比如心理學、社會(hui) 學、經濟學或哲學的角度,這樣可以讓文章更有深度和廣度。
同時,不要忘記結合自己的日常經驗和觀察,用具體(ti) 的事例來支撐你的觀點,這樣不僅(jin) 能讓你的文章更具說服力,也能讓讀者更容易產(chan) 生共鳴。此外,學會(hui) 質疑和挑戰題目中的假設也非常重要。比如“年齡增長是否一定導致無聊”“經濟影響力和政治權力是否真的可以簡單比較”等問題,都可以通過提出反例或不同的觀點來豐(feng) 富你的論述。
最後,不要忘記思考這些題目背後更深層次的意義(yi) ,比如它們(men) 對社會(hui) 、對個(ge) 人的意義(yi) 是什麽(me) ,以及你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傳(chuan) 達什麽(me) 樣的價(jia) 值觀。
Junior組的題目雖然沒有特定的學科限製,但它們(men) 對寫(xie) 作能力的要求卻很高。你需要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用合理的論據去支持,並且能夠展現出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希望這些方法能幫助你在寫(xie) 作中找到自己的聲音,展現出獨特的見解。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