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john locke約翰洛克政治一等獎文章

題目:美國公民每年捐贈超過 3000 億(yi) 美元的慈善捐款。其中隻有一小部分(不到 0.001%)捐贈給了聯邦、州和地方政府。政客們(men) 聲稱他們(men) 有效地使用了納稅人的錢,以利用他們(men) 可以支配的預算來實現最大的利益。但如果這是真的,政府難道不能更成功地與(yu) 私人慈善機構競爭(zheng) 嗎?你的回答有什麽(me) 影響?

介紹

美國人是世界上最慈善的民族之一,他們(men) 的自願捐贈超過了以色列和智利等國家的GDP總和。然而,盡管政府的目標是像第三部門一樣促進社會(hui) 公益,但對聯邦、州和地方政府的捐款卻非常少。政府無法成功地與(yu) 非營利組織競爭(zheng) ,不是因為(wei) 表麵上看起來缺乏效率,而是因為(wei) 他們(men) 無法與(yu) 私人慈善機構提供的“溫暖的光芒”相匹配,最重要的是,慈善特殊主義(yi) 。這些因素的含義(yi) 是,美國的福利製度延續了現狀,往往沒有帶來必要的改變。應該鼓勵政府和私人慈善機構在效率方麵展開競爭(zheng) ,通過設計衡量效率的新方法,並告知美國人他們(men) 的偏見,確保社會(hui) 公益的最大潛力得到實現。然而,在特殊主義(yi) 無法克服的情況下,政府有責任介入並增加稅收。

效率問題?

在解釋向政府和私人慈善機構捐款之間的鴻溝時,聲稱政府沒有有效使用資金的說法的真實性是無關(guan) 緊要的——相反,政府是否被視為(wei) 效率低下可能會(hui) 影響人們(men) 捐款的方式。自從(cong) 卡特總統在70年代推廣小政府論調以來,美國人對政府效率的不信任(尤其是在聯邦政府層麵)已經臭名昭著,有73%的美國人——包括共和黨(dang) 人和民主黨(dang) 人——相信慈善機構比政府機構更劃算。

​然而,效率在大多數個(ge) 人的慈善決(jue) 策中並不是一個(ge) 重要的考慮因素,因為(wei) 它受製於(yu) 人性。例如,想象一棟著火的大樓裏有一個(ge) 孩子,你承諾要給瘧疾基金會(hui) 捐贈100萬(wan) 美元。你會(hui) 拯救這個(ge) 孩子,還是拯救更多孩子生命的錢?雖然後者會(hui) 更有效,但人性傾(qing) 向於(yu) 前者,這表明除了效率之外,人類如何受到考慮因素的驅動。辛格同意他的“溺水兒(er) 童”假設。這一點在第三部門變得越來越明顯:根據美國導盲犬協會(hui) 的說法,訓練一隻導盲犬需要花費42000美元,但在非洲,為(wei) 沙眼患者提供80%有效的手術來恢複他們(men) 的視力,隻需要25美元,然而,這個(ge) 前慈善機構仍然接受捐款。此外,即使捐助方試圖提高效率,由於(yu) 難以評估一個(ge) 倡議的效率,捐助方會(hui) 經曆一種“可評估性偏差”(Ord),即他們(men) 會(hui) 優(you) 先考慮容易衡量的因素,如開銷比例,而不考慮成本效益。因此,即使政府被認為(wei) 在效率上與(yu) 第三部門相當,它們(men) 仍然無法競爭(zheng) 資金,因為(wei) 有更強大的因素在影響美國人對私人慈善的偏好。

慈善事業的“溫暖光芒”

這些因素中的第一個(ge) 是捐贈給慈善機構而不是政府所帶來的情感獎勵,或者是“溫暖的光芒”理論。慈善捐贈背後的主要動機是“個(ge) 人從(cong) 捐贈行為(wei) 中獲得的內(nei) 在滿足感”(Hernández-Murillo),經濟學家將其模型為(wei) 個(ge) 人在慈善市場中購買(mai) 商品,試圖找到讓他們(men) 的錢物有所值的最佳地點。政府在提供這種情感獎勵方麵明顯更差;它們(men) 的規模很大,因此捐贈者感覺自己與(yu) 資金的最終結果脫節了,他們(men) 認為(wei) 資金被龐大的行政機器吞噬了,不像私人慈善機構利用廣告將捐贈者與(yu) 自己的工作聯係起來,比如:“5英鎊可以買(mai) 兩(liang) 個(ge) 家庭的一隻山羊”(樂(le) 施會(hui) ),這讓捐贈者更滿意,因為(wei) 他們(men) 覺得自己產(chan) 生了切實的影響。此外,政府計劃的廣泛影響是福也是禍,因為(wei) 單個(ge) 受害者比以統計形式呈現的大量受害者更容易引發強烈的情感反應(Slovic)。人們(men) 隻需要看看最近喬(qiao) 治·弗洛伊德的抗議就能知道,一個(ge) 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故事與(yu) 多年來有關(guan) 警察暴行的統計數據相比,有多麽(me) 強大。

情感獎勵的優(you) 先級意味著慈善競爭(zheng) 被簡化為(wei) 情感驅動的營銷活動。然而,有些人警告說,偏離這種方法是危險的,用事實和數字代替情感,從(cong) 而使我們(men) 失去人性,認為(wei) “私人資助的慈善是唯一源自個(ge) 人同情的慈善”(托克維爾)。然而,有一種誤解認為(wei) ,不那麽(me) 情緒化的方法可以增強人類的同理心,卻會(hui) 消除它。密爾認為(wei) ,那些必須關(guan) 心社會(hui) 的人是“那些為(wei) 數不多的、其行為(wei) 能產(chan) 生深遠影響的人”;在我們(men) 今天生活的全球世界中,這不僅(jin) 適用於(yu) 少數人,而且適用於(yu) 大多數人。同理心必須采取一種不同的形式,一種能夠容納我們(men) 所能獲得的關(guan) 於(yu) 世界各地苦難的大量信息的形式。如果忽視這些數據,繼續根據我們(men) 被具體(ti) 問題激起的情緒來做出慈善決(jue) 定,那將是對世界上其他正在遭受苦難的人的冷漠。雖然我們(men) 不能完全情緒退出慈善的決(jue) 定,因為(wei) 它是一個(ge) 功能強大的工具,它激勵我們(men) 行善首先,我們(men) 必須有一個(ge) 衡量的方法,利用同情心而承認這樣告訴我們(men) 的偏見:當歌手,慈善的決(jue) 定必須是“心髒和頭部的組合”。

慈善特殊論

第二個(ge) 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因素是“慈善特殊主義(yi) ”(Salmon)——捐贈者傾(qing) 向於(yu) 選擇某些團體(ti) 和問題。美國人更願意向私人慈善機構捐款,因為(wei) 這讓他們(men) 有機會(hui) 展示自己的個(ge) 人喜好,而不必讓國家其他人的利益發揮作用,就像他們(men) 向民選政府捐款一樣。尤其是在美國,由於(yu) 其自由放任的新自由主義(yi) 態度,窮人被視為(wei) “不配”(種族分裂助長了這一比喻),許多美國人更願意向宗教組織捐款(占所有捐款的32%),而不是向政府等再分配組織捐款。當觀察人口高度同質的國家時,特殊主義(yi) 的意義(yi) 變得更加明顯,比如斯堪的納維亞(ya) 國家,人們(men) 從(cong) 政府的“慈善”中獲得足夠的滿足,因為(wei) 他們(men) 與(yu) 接受者有關(guan) 。因此,更大比例的斯堪的納維亞(ya) 人準備支持福利國家的增長,而不像美國,在人口結構上的分歧看到選民內(nei) 部有更多的利益衝(chong) 突,他們(men) 不願意反對的群體(ti) 以他們(men) 的利益為(wei) 代價(jia) 。雖然可以避免他們(men) 的捐贈用於(yu) 他們(men) 的不良原因通過指定這些資金應該用於(yu) 什麽(me) ,這是容易做的私人慈善機構有更大的透明度究竟如何使用錢,與(yu) 政府在信息方案進行不是現成的。

更是印證了這一黨(dang) 派相信在美國,公民義(yi) 務履行通過納稅,如果政府需要更多的錢,他們(men) 將提高稅收——一個(ge) 謊言,因為(wei) 美國政府保持低稅率保持在選民的支持,盡管他們(men) 有機會(hui) 做好額外資金。美國人捍衛他們(men) 稅後收入的權利,主張自由支配他們(men) 想要的收入。然而,不充分的稅收迫使政府幾乎沒有能力實施社會(hui) 福利,這意味著私人慈善機構有責任填補社會(hui) 安全網絡的缺口,因此,選擇哪些問題需要關(guan) 注捐助者的責任。

​因此,特殊主義(yi) 具有重大的影響,因為(wei) 它決(jue) 定了福利體(ti) 係的形態,並導致慈善事業(ye) 成為(wei) 富豪政治,像貝佐斯這樣的億(yi) 萬(wan) 富翁有權決(jue) 定誰應該在美國得到援助。Konkzal強調,這個(ge) 係統“將援助引向那些已經掌握大量權力的人的利益和需求”,這在政治宣傳(chuan) 和精英大學的巨額慈善捐款中得到了體(ti) 現。當需要劇烈和變革性的改變時,可能會(hui) 以犧牲社會(hui) 上層的利益為(wei) 代價(jia) ,改變會(hui) 被反對,這個(ge) 問題會(hui) 被忽視(Reich)。卡特會(hui) 對此進行批評,他認為(wei) 私人慈善是“行動中的民主”,人們(men) 用他們(men) 的錢“投票”,保護非主流思想。然而,財富不平等意味著不是每個(ge) “選民”都是平等的,這是民主的必要條件。

有效利他主義的案例

雖然競爭(zheng) 與(yu) 效率無關(guan) ,而是與(yu) 情感回報和特殊主義(yi) 有關(guan) ,但政府和私人慈善機構應該在市場上以效率為(wei) 唯一條件進行競爭(zheng) ,捐助者應采取功利主義(yi) 的方法。最近,由彼得·辛格領導的迅速加速的有效的利他主義(yi) 運動提出了一種僅(jin) 以效率為(wei) 動機的新福利方法,使慈善事業(ye) “更多地是為(wei) 了我們(men) 金錢的受益者,而不是我們(men) 自己對溫暖和模糊感覺的需求”(弗雷澤)。不同慈善組織的效率差異可能高達2000%,這表明通過重新分配資源來提高福利效率的空間巨大。一旦這成為(wei) 一場有效性的競爭(zheng) ,市場力量將確保慈善機構和政府都專(zhuan) 注於(yu) 提高他們(men) 的有效性,而不是在廣告中利用情感和不重要的因素(如降低他們(men) 的間接成本)。

有效捐贈變得越容易,就會(hui) 有越多的美國人願意捐贈。為(wei) 了消除“可評估性偏差”和對政府有效性的不信任,政府和私人慈善機構必須采用可比較的有效性量表(如埃德爾提出的STEPS框架),並使這些信息可訪問和廣泛使用。這將使潛在捐助者意識到,政府比慈善機構更適合處理哪些領域的問題。例如,像“Ascension”這樣的非營利組織正試圖解決(jue) 醫療保健問題,但他們(men) 的工作往往是治標不治本,如果他們(men) 改革整個(ge) 結構,政府就可以這樣做。這個(ge) 例子說明了即使政治行動是在屈服的結果,更不可預測的“成功的計劃帶來的好處可能更高”在許多情況下(男爵),這將通過這些比較明顯的統計,個(ge) 人有能力評估最有效地利用他們(men) 的錢。

​然而,有效的捐贈不僅(jin) 僅(jin) 包括捐贈給最適合處理選定問題的組織,還包括捐贈給最需要的問題。雖然對處理類似問題的機構的有效性進行量化要求不高,但很難對不同的問題進行比較——例如,治愈100名失明兒(er) 童是否比挽救一個(ge) 兒(er) 童的生命更好?-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使用統計數據是不現實的。相反,我們(men) 必須適度樂(le) 觀地認為(wei) ,慈善人士有一定的客觀願望來用他們(men) 的錢做善事,因此,如果了解到阻礙他們(men) 這樣做的偏見,就會(hui) 努力克服這些偏見。事實上,當美國人知道他們(men) 捐贈的效率更高時,他們(men) 會(hui) 感到一種強烈的“溫暖的光芒”,這將是一個(ge) 強大的動力。然而,這種基於(yu) 信任個(ge) 人的更主觀的方法不會(hui) 根除慈善特殊主義(yi) ,所以在許多特殊主義(yi) 認為(wei) 最重要的問題被忽視的情況下,政府有責任保護選民中的窮人並介入,通過州或聯邦稅收獲得額外資金。

結論

通過改變人們(men) 對政府的看法,讓它成為(wei) 一個(ge) 致力於(yu) 幫助有需要的人、值得捐助者考慮的機構,就像非營利組織一樣,利用政府的力量來解決(jue) 社會(hui) 問題的新方法將會(hui) 打開大門。應該通過使評估這一因素變得更容易,並通過培養(yang) 有效的利他主義(yi) 文化,來刺激完全基於(yu) 效率的競爭(zheng) 。然而,由於(yu) 根深蒂固的偏見意味著美國人無法承擔起識別最緊迫的社會(hui) 問題的責任,政府必須開始介入,通過稅收獲得必要的資金,以援助那些被美國人忽視的有能力進行慈善捐贈的人。

Bibliography

Alesina, Glaeser and Sacerdote. Why Doesn’t The US Have A European-Style Welfare State? Harvard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November 2001.

Andreoni, James. Impure Altruism and Donations to Public Goods: A Theory of Warm-Glow Giving.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 100, no. 401, 1990, pp. 464–477. JSTOR, <www.jstor.org/stable/2234133>

Bapanapalli, Satish. Why Forced ‘Charity’ Is Bad Economics. Foundation for Economic Education, 13 May 2020. < https://fee.org/articles/why-forced-charity-is-bad-economics/>

Baron and Szymanska. Heuristics and Biases in Charity. December 2010.

CAF. Giving Thought Podcast: Philanthropy and the Welfare State. 18 November 2018. <https://www.cafonline.org/about- us/blog-home/giving-thought/podcasts-from-giving-thought/philanthropy-and-the-welfare-state>

Caviola, Everett, Faulmüller, Kahane and Savulescu. The evaluability bias in charitable giving: Saving administration costs or saving lives?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Vol. 9, No. 4, July 2014, pp. 303–315 <﷟ttp://journal.sjdm.org/14/14402a/jdm14402a.pdf>

Eder, Paul. How Do You Mea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Government? Government Executive, 15 July 2015. <https://www.govexec.com/management/2015/07/how-do-americans-measure-effectiveness-government/117814/>

Fraser, Giles. It’s called effective altruism – but is it really the best way to do good? The Guardian, 23 November 2017 <https://www.theguardian.com/money/belief/2017/nov/23/its-called-effective-altruism-but-is-it-really-the-best-way-to-do- good>

Gneezy, A, Gneezy, U and Keenan, E.A. Avoiding overhead aversion in charity. Science, October 2014.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6/6209/632>

Govindarajan and Ramamurti. How One Nonprofit Is Expanding Health Care for the Uninsure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1 October 2018. <https://hbr.org/2018/10/how-one-nonprofit-is-expanding-health-care-for-the-uninsured>

Hernández-Murillo and Roisman. The Economics of Charitable Giving: What Give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October 2005.

Husock, Howard. Why Government Can't Replace Charity. Forbes. 10 April 2014. <https://www.forbes.com/sites/howardhusock/2014/04/10/lesson-for-april-15-why-government-cant-replace- charity/#1334b36279e2>

Independent Sector. How Americans trust and value the charitable sector. Independent Sector, 2016. <https://independentsector.org/wp-content/uploads/2016/10/United-for-Charity-v5.pdf>

Konczal, Mike. The Conservative Myth of a Social Safety Net Built on Charity. The Atlantic, 24 March 2014. <https://www.theatlantic.com/politics/archive/2014/03/the-conservative-myth-of-a-social-safety-net-built-on- charity/284552/>

Logue, John. The Welfare State: Victim of Its Success. Daedalus, vol. 108, no. 4, 1979, pp. 69–87. JSTOR, <www.jstor.org/stable/20024635>

Lowenstein and Small. Helping a Victim or Helping the Victim: Altruism and Identifiability. Springer Publishing, January 2003.

Mill, J.S. Utilitarianism. 1863.

Niskanen Center. Why Americans Dislike Government, Even When it Works. 3 September 2019. <https://www.niskanencenter.org/why-american-dislike-government-even-when-it-works/>

Olasky, Marvin. The Tragedy of American Compassion. Regnery Publishing, May 1992.

Oppenheimer and Olivola. The Science of Giving: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Charity. Psychology Press, 19 Jan 2011.

Tanner, M.D. Less Welfare, More Charity. CATO Institute, 20 August 2014.

The Chronicle of Philanthropy. Philosopher Peter Singer on Ending World Poverty. 20 December 2019. <https://www.philanthropy.com/article/Philosopher-Peter-Singer-on/247738#disqus_thread>

Vilbert, Jean. What If Charity Replaced Taxation? Foundation for Economic Education, July 2019. <https://fee.org/articles/what-if-charity-replaced-taxation/>

Whitford, James. Could government welfare be undermining compassion? True Charity, September 2019. <https://www.truecharity.us/james-whitford-could-government-welfare-be-undermining-compassion/>

Zinsmeister, Karl. Fixing Problems via Philanthropy vs. Government. December 2019. <https://www.philanthropyroundtable.org/almanac/article/fixing-problems-via-philanthropy-vs.-government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19年john locke約翰洛克哲學一等獎文章

下一篇

2020年john locke約翰洛克政治二等獎文章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