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IMO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第五題解析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簡稱為(wei) IMO)是匈牙利數學界於(yu) 1894年組織的數學競賽,旨在激發青年人的數學才能,引起青年對數學的興(xing) 趣,發現科技人才的後備軍(jun) ,促進各國數學教育的交流與(yu) 發展。有很多同學(包括作者本人)在高中階段都不敢接觸IMO試題,《IMO也沒有想象的那麽(me) 難》這一係列就讓我帶領各位走近IMO。其實早期的IMO試題還是比較簡單的,今天就讓我給大家分享一道IMO試題:
IMO沒有你想象的這麽(me) 難 (第1期)
這道題是第1屆IMO的第5題,其實沒有達到現今高考題解析幾何的難度,主要是希望讀者能夠通過這道題來開拓一下思路。那讓我們(men) 正式開始對這道題的解讀:
首先是第一問,N是兩(liang) 個(ge) 外接圓交點(已知條件)不是很方便利用,而相比之下N是AF與(yu) BC交點(目標條件)利用起來比較方便,所以我們(men) 可以用同一法去證明AF與(yu) BC的交點是兩(liang) 個(ge) 外接圓的交點,再利用兩(liang) 直線交點的唯一性完成證明。那麽(me) 具體(ti) 做法如下:
設AF與(yu) BC交於(yu) N',由於(yu) tan∠FAM=FM/AM,tan∠CBM=CM/BM=AM/FM,
IMO沒有你想象的這麽(me) 難 (第1期)
故AF⊥BC於(yu) N',再利用AC是圓P的直徑,BF是圓Q的直徑,可證N'分別在圓P與(yu) 圓Q上,而AF與(yu) BC的交點是唯一的,故N與(yu) N'重合,證畢。

讀者在思考第一問的時候主要是觀察到了AF⊥BC的關(guan) 係,進而利用幾何特征避免了代數運算。

好,讓我們(men) 帶著類似的想法來看一看第二問:首先根據對稱性我們(men) 很容易想到這個(ge) S點如果存在的話一定在直線AB上,或者是在線段AB的中垂線上,然而根據第一問提供的圖來看明顯是後一種更有可能成立,且S會(hui) 與(yu) N在AB異側(ce) 。以上猜測其實不難想到,接下來進行進一步的猜測,首先還原到題目所指向的圖本身,其實唯一不變的量就是AB是一條定線段,即線段AB的長度與(yu) 位置是確定的,那麽(me) S點到AB的距離和線段AB的長度是存在一定關(guan) 係的,這種情況下最容易猜想到的就是S到AB的距離是線段AB長度的一半,即A、S、B構成以AB為(wei) 斜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事實上答案就是如此。那麽(me) 我們(men) 可以帶著這一猜測開始這一問的解答:

具體(ti) 做法還是要利用同一法,我們(men) 延長NM至S',聯結AS'與(yu) BS',其中∠ABS'=45°。按照我們(men) 的設想AS'與(yu) BS'應該是垂直的,那麽(me) ANBS'應該共圓,∠ANS'=∠ABS'=45°,所以我們(men) 要證明∠ANS'=45°。好,我們(men) 觀察到AN/BN=tan∠CBM=CM/BM=AM/BM,利用角平分線定理可知∠ANS'=∠BNS'=45°,所以ANBS'共圓,∠AS'B=90°。顯然我們(men) 得到的S'是一個(ge) 定點,即MN上存在一定點S,其中A、S、B構成以AB為(wei) 斜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且S與(yu) N在AB異側(ce) 。
IMO沒有你想象的這麽(me) 難 (第1期)

接下來第三問研究的是中點軌跡,這就比較適合建立直角坐標係,利用代數式之間的關(guan) 係來尋找幾何特征了。具體(ti) 做法如下:

設AB=l,AM=x,則BM=l-x,以AB為(wei) +x,AD為(wei) +y建立平麵直角坐標係xOy,故P(x/2,x/2),Q((l+x)/2,(l-x)/2),PQ中點T的坐標為(wei) ((l+2x)/4,l/4),其中0≤x≤l,故PQ中點T的軌跡為(wei) 一條長度為(wei) AB長度一半,與(yu) AB相距四分之一個(ge) AB長度的線段。這一問的做法並沒有利用太多幾何特征,主要是代數表示,其實更貼近現在高考的思路。

看完剛才的解答,其實可以發現早期的IMO試題難度不算太大,對於(yu) 一般的高中生而言是完全可以嚐試去接觸的,事實上IMO沒有你想象的這麽(me) 難。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0年國際奧數競賽IMO題完整考題-下載

下一篇

第二屆IMO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第一題解析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