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簡介
如果你想申請澳門大學 哲學係博士,那今天這期文章解析可能對你有用!今天Mason學長為(wei) 大家詳細解析澳門大學的Prof.Harrison的研究領域和代表文章,同時,我們(men) 也推出了新的內(nei) 容“科研想法&開題立意”,為(wei) 同學們(men) 的科研規劃提供一些參考,並且會(hui) 對如何申請該導師提出實用的建議!方便大家進行套磁!後續我們(men) 也將陸續解析其他大學和專(zhuan) 業(ye) 的導師,歡迎大家關(guan) 注!
作為(wei) 澳門大學哲學係的全職教授,導師是當今宗教哲學和跨文化哲學領域的重要學者。導師自2016年加入澳門大學以來,曾擔任哲學與(yu) 宗教研究係主任(2021-2024)以及文學與(yu) 人文學院研究與(yu) 課程副院長(2018-2021),在學術管理和研究方麵都展現出卓越的領導才能。
導師的學術生涯具有深厚的國際背景。在加入澳門大學之前,她曾在格拉斯哥大學任教長達十一年(2005-2016),擔任哲學講師和哲學與(yu) 宗教論壇主任。此外,導師還曾在多所知名學府任教,包括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倫(lun) 敦大學伯貝克學院、聖母大學倫(lun) 敦中心、金斯頓大學以及倫(lun) 敦穆斯林學院,這些豐(feng) 富的教學經曆為(wei) 她的跨文化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研究領域
導師的教學和研究涉及多個(ge) 相互關(guan) 聯的哲學領域,形成了一個(ge) 完整而深入的學術體(ti) 係。
- 宗教哲學導師專注於宗教認識論和宗教多樣性問題。她的研究涉及宗教多元主義理論、宗教的現實主義與非現實主義解釋、宗教哲學中的概率論問題以及宗教與倫理的關係。這些研究不僅在理論層麵具有重要意義,更在當今多元文化社會中具有現實的指導價值。
- 跨文化哲學領域導師對古典印度和中國哲學傳統有著深入的研究,特別是佛教哲學。她的工作致力於打破東西方哲學的界限,通過比較哲學的方法來探索不同文化傳統中的共同哲學問題。這種研究取向不僅豐富了哲學話語的多樣性,也為解決當代哲學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 博物館哲學和物質文化研究這一相對新穎的研究領域探索博物館及其實踐所產生的哲學問題,包括收藏、策展和展覽等環節涉及的倫理學、美學、形而上學、認識論和宗教哲學問題。這種跨學科的研究方法體現了導師學術視野的廣闊性和創新性。
- 跨宗教對話和基於典範的推理研究導師開發的"Exemplar Reasoning"(典範推理)方法為促進不同宗教傳統之間的深度理解提供了新的工具,這一方法已在實際的跨宗教對話中得到應用和驗證。
研究分析
1. "What if the Dead Are Never Really Dead?"
(The Monist)
這篇發表在權威哲學期刊The Monist上的論文探討了死亡的哲學意義(yi) 以及我們(men) 與(yu) 逝者的關(guan) 係。導師通過引入中國傳(chuan) 統民間宗教中的鬼神文化,探索了死亡作為(wei) 一種"陌生"現象的詮釋學價(jia) 值。文章分析了傳(chuan) 統中國民間宗教中神靈、祖先和鬼魂的角色,為(wei) 理解死亡和記憶提供了獨特的文化視角。這一研究不僅(jin) 在哲學上具有創新性,也為(wei) 當代關(guan) 於(yu) 生死問題的討論提供了跨文化的智慧。該論文體(ti) 現了導師將東(dong) 方哲學傳(chuan) 統應用於(yu) 普遍哲學問題的研究特色,對死亡哲學和比較宗教研究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
2. "Mathematical Objects and the Object of Theology"
(Religious Studies)
在這篇發表於(yu) Religious Studies期刊的論文中,導師探討了數學對象與(yu) 神學對象之間的哲學關(guan) 係。文章通過分析數學實在論和神學實在論的相似性,為(wei) 宗教哲學中的本體(ti) 論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導師運用現代數學哲學的成果來闡明神學語言的認知地位,這種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在宗教哲學界引起了廣泛關(guan) 注。該研究不僅(jin) 深化了我們(men) 對宗教語言本質的理解,也為(wei) 宗教實在論與(yu) 非實在論的辯論貢獻了新的論證策略。這篇論文展現了導師在分析哲學方法運用方麵的精深造詣。
3. "Seeing the Dao: Conceptual Metaphors and Philosophy of Religion".(Religious Studies)
這篇論文創新性地運用概念隱喻理論來分析道教哲學中的核心概念。導師論證了不同哲學傳(chuan) 統圍繞特定概念隱喻發展和成熟,概念隱喻不僅(jin) 是語言工具,更組織著整個(ge) 思想、經驗和活動網絡。通過分析道教中"道"的概念隱喻,文章展示了如何通過隱喻分析來理解不同哲學傳(chuan) 統的深層結構。這一研究方法為(wei) 比較哲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對於(yu) 理解東(dong) 西方哲學傳(chuan) 統的差異和聯係具有重要意義(yi) 。該論文在宗教哲學和比較哲學領域都產(chan) 生了持續的影響。
4. "An Internalist Pluralist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Religious and Ethical Diversity"
(Sophia)
在這篇發表於(yu) Sophia期刊的重要論文中,導師提出了解決(jue) 宗教和倫(lun) 理多樣性問題的內(nei) 在主義(yi) 多元論方案。文章認為(wei) ,在日益多元化的社會(hui) 中,我們(men) 迫切需要一種能夠理解宗教和倫(lun) 理多樣性所帶來的各種哲學困難的理論。導師的內(nei) 在主義(yi) 方法為(wei) 處理這些困難提供了一個(ge) 統一的理論框架。這一研究對宗教多元主義(yi) 理論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為(wei) 解決(jue) 當代多元社會(hui) 中的價(jia) 值衝(chong) 突提供了哲學基礎。該論文體(ti) 現了導師在宗教哲學核心問題上的原創性貢獻。
5. "Embodied Values and Muslim-Christian Dialogue: 'Exemplar Reasoning' as a Model for Interreligious Conversations"
(Studies in Interreligious Dialogue)
這篇論文是導師"典範推理"理論的重要闡述。文章提出了一種開創性的跨宗教對話方法,建議以實踐信仰的經驗為(wei) 基礎進行富有成效的跨宗教對話,從(cong) 而繞過意識形態對抗。典範推理聚焦於(yu) 特定的宗教內(nei) 容,即宗教傳(chuan) 統中體(ti) 現了該傳(chuan) 統理想的典範人物。這種方法已在實際的穆斯林-基督教對話中得到應用,證明了其實用價(jia) 值。該研究不僅(jin) 在理論上具有創新性,更在實踐中為(wei) 促進宗教間理解提供了有效工具,對跨宗教對話研究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
6. "Philosophy of Religion, Fictionalism, and Religious Diversit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
在這篇發表於(yu) 國際權威期刊的論文中,導師探討了虛構主義(yi) 在處理宗教多樣性問題中的應用。文章分析了宗教虛構主義(yi) 作為(wei) 一種可能的解決(jue) 方案,來處理宗教多元社會(hui) 中的認知衝(chong) 突。導師通過批判性地評估虛構主義(yi) 方法的優(you) 勢和局限性,為(wei) 宗教哲學中的實在論爭(zheng) 論提供了新的視角。這一研究不僅(jin) 深化了我們(men) 對宗教語言和信念本質的理解,也為(wei) 宗教多元主義(yi) 理論的發展貢獻了重要見解。該論文在宗教哲學界引起了持續的學術討論。
項目分析
1. "A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f Objects and their Stories in the Macao Museum"
(MYRG2023-00185-FAH)
這一最新的研究項目體(ti) 現了導師在博物館哲學領域的開創性工作。項目專(zhuan) 注於(yu) 澳門博物館中物品及其敘事的哲學分析,探索博物館實踐中涉及的認識論、本體(ti) 論和價(jia) 值論問題。該研究不僅(jin) 對博物館學具有理論意義(yi) ,更為(wei) 理解文化遺產(chan) 的哲學維度提供了新的框架。項目通過分析澳門這一獨特的文化交匯點,探索了東(dong) 西方文化在物質層麵的對話可能性。這一研究預期將為(wei) 博物館哲學這一新興(xing) 學科領域貢獻重要理論成果,並為(wei) 澳門文化身份的哲學理解提供深刻見解。
2. "Sino-Muslim Philosophy in an Inter-Religious Perspective"
(MYRG2020-00201-FAH)
這一項目探索了中國穆斯林哲學傳(chuan) 統在跨宗教視角下的意義(yi) 。研究重點關(guan) 注中華文化與(yu) 伊斯蘭(lan) 傳(chuan) 統的哲學融合,分析這種融合如何產(chan) 生獨特的哲學見解。項目通過考察中國伊斯蘭(lan) 哲學家的思想,探索了儒家、道家和伊斯蘭(lan) 哲學傳(chuan) 統之間的對話可能性。這一研究不僅(jin) 豐(feng) 富了對中國哲學多樣性的理解,也為(wei) 跨宗教哲學對話提供了具體(ti) 的案例研究。該項目的成果將有助於(yu) 促進對中華文化包容性和多元性的認識,對於(yu) 理解當代中國的宗教哲學發展具有重要價(jia) 值。
3. "Conversations that Matter: Exploring Community Ideals in Macao through 'Exemplar Reasoning'"
這一項目將導師的典範推理理論應用於(yu) 澳門社區建設的實踐中。項目為(wei) 澳門居民創造機會(hui) ,就體(ti) 現文化和倫(lun) 理理想的傑出個(ge) 人進行結構化和有引導的對話。典範人物由社區誌願者選擇,因此反映了社區的理想而非研究者的預設。這種方法已被證明能夠促進跨文化理解和社區凝聚力。項目不僅(jin) 在理論上驗證了典範推理方法的有效性,更在實踐中為(wei) 多元文化社區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可操作的模式。該研究對於(yu) 理解澳門作為(wei) 中西文化交融之地的獨特價(jia) 值具有重要意義(yi) 。
研究想法
1. 人工智能時代的宗教哲學研究方向
- 人工智能與宗教體驗的哲學分析 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如何影響宗教體驗的本質和意義。研究可以從現象學角度分析虛擬現實宗教體驗的認識論地位,從倫理學角度討論AI在宗教實踐中的應用邊界,以及從形而上學角度探討AI是否能夠具有宗教性。這一研究將東西方宗教哲學傳統與現代技術哲學相結合,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 算法推薦與宗教多樣性的關係研究 分析社交媒體和信息技術的算法推薦機製如何影響宗教多樣性的表達和理解。研究可以探討信息繭房效應對宗教對話的影響,分析數字化時代宗教社群的形成機製,以及提出促進數字空間中宗教理解的策略。這一研究將導師的宗教多元主義理論擴展到數字化時代的新語境中。
2. 生態哲學與(yu) 宗教智慧的融合研究
- 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宗教生態智慧比較研究 係統比較不同宗教傳統(包括佛教、道教、儒家、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麵的哲學資源。研究可以分析這些傳統的生態智慧如何為當代環境倫理提供指導,探索跨宗教生態行動的哲學基礎。這一研究具有緊迫的現實意義和深厚的理論價值。
- 後人類主義視角下的宗教人類學重構 在生態危機和技術發展的雙重背景下,重新審視宗教傳統中的人類觀念。研究可以比較分析東西方宗教傳統中的非人類中心主義思想,探索這些思想如何為後人類主義理論提供資源。這一研究將為當代環境哲學和宗教哲學的對話開辟新的路徑。
3. 全球化時代的跨文化哲學研究
- 數字遊牧民族的文化身份與宗教歸屬研究 隨著遠程工作和數字化生活方式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成為"數字遊牧民族"。研究可以探索這種生活方式如何影響個人的文化身份和宗教歸屬,分析虛擬社群如何重塑宗教實踐,以及全球流動性對傳統宗教社群的挑戰。這一研究將為理解當代宗教社會學提供新的視角。
- "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的哲學對話機製研究 分析"一帶一路"倡議如何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哲學對話,探索不同文明傳統在這一框架下的交流模式。研究可以運用導師的典範推理方法,分析具體的跨文化合作案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基礎提供理論支撐。
4. 心理健康與(yu) 宗教智慧的整合研究
- 正念冥想的跨宗教哲學分析 係統分析正念冥想在不同宗教傳統中的哲學基礎和實踐差異,探索其在當代心理治療中的應用及其哲學意義。研究可以比較佛教正念、道教靜坐、基督教默觀等不同傳統的理論基礎,分析它們在現代心理學中的應用前景。
- 宗教應對與後疫情時代的意義重建 分析新冠疫情如何影響人們的宗教信念和實踐,探索不同宗教傳統如何幫助個體和社群應對危機和重建意義。研究可以運用現象學和詮釋學方法,深入分析疫情背景下的宗教體驗變化。
申請建議
1. 學術基礎準備
- 哲學基礎知識體係建構申請導師博士項目的學生需要具備紮實的哲學基礎,特別是在宗教哲學、比較哲學和跨文化哲學方麵。建議學生係統學習西方分析哲學傳統,同時深入了解至少一個東方哲學傳統(如佛教哲學、儒家哲學或道家哲學)。學生應該熟悉宗教哲學的核心問題,包括宗教認識論、宗教語言哲學、宗教多元主義等。
- 跨學科知識儲備鑒於導師研究的跨學科性質,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和文化研究背景。特別重要的是要了解詮釋學、現象學和比較方法論,這些都是導師研究中經常運用的方法。學生還應該具備基本的統計學和質性研究方法知識。
- 語言能力要求除了英語能力外,學生最好能夠掌握至少一門非英語的學術語言,特別是中文、德語或法語。這不僅有助於閱讀一手文獻,也能夠為跨文化研究提供語言工具。對於希望從事中國哲學研究的學生,古漢語能力將是重要的加分項。
2. 研究計劃書(shu) 撰寫(xie) 策略
- 問題意識的培養成功的研究計劃書必須體現出清晰的問題意識和理論敏感性。學生應該從導師的研究興趣出發,識別當前學術研究中的理論空白或方法論缺陷,提出具有原創性的研究問題。問題的提出應該體現出對相關文獻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 方法論選擇的合理性研究計劃書必須明確說明所選擇的研究方法及其合理性。對於哲學研究而言,這通常涉及概念分析、比較研究、文本詮釋或現象學描述等方法。學生需要論證為什麽選擇特定的方法論路徑,以及這種選擇如何服務於研究目標的實現。
3. 申請材料準備
- 個人陳述的針對性個人陳述必須體現出對導師研究方向的深入理解和真誠興趣。學生應該詳細說明自己的學術背景如何與導師的研究形成良好的匹配,以及希望在導師指導下實現什麽樣的學術目標。避免泛泛而談,要具體說明感興趣的研究問題和理論方向。
- 2 推薦信的策略選擇推薦信應該來自了解學生學術能力的教授,最好是在相關研究領域有一定聲譽的學者。推薦人應該能夠具體說明學生的研究潛力、學術品格和適合度。如果可能,獲得與導師有學術聯係的學者的推薦將是重要優勢。
- 學術作品集的組織學生應該精心選擇和組織自己的學術作品集,包括研究論文、課程論文、會議報告等。作品應該體現出逐步深化的研究興趣和不斷提高的學術水平。同時,作品的多樣性也能夠展示學生的學術廣度和適應能力。
博士背景
Aristotle,985哲學學院博士生,專(zhuan) 注於(yu) 當代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的比較研究。擅長運用跨文化哲學和現象學方法,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倫(lun) 理困境和技術哲學問題。在研究人工智能倫(lun) 理與(yu) 東(dong) 方智慧傳(chuan) 統的對話方麵取得重要突破。曾獲全國百篇優(you) 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研究成果發表於(yu) 《哲學研究》和《Philosophy East and West》等重要期刊。擅長哲學相關(guan) 領域的文書(shu) 寫(xie) 作輔導,熟悉相關(guan) 領域的PhD申請流程及技巧。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