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要求
根據澳門大學研究生院最新公布的2025/2026學年博士項目招生條件,申請者需滿足以下基本要求:
學曆要求:
·擁有碩士學位或被澳門大學認可的同等學曆;或
·已在澳門大學注冊(ce) 碩士課程至少一年,成功完成課程部分且表現優(you) 異,並展示出強大的研究能力;或
·擁有學士學位且學業(ye) 表現優(you) 異,並展示出強大的研究能力
英語水平: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建議提供TOEFL或IELTS等英語水平證明
研究能力: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礎和潛力,在機械工程、控製工程、機器人工程、機電一體(ti) 化或相關(guan) 領域有學術論文發表者優(you) 先
申請材料:
·完整的在線申請表
·學位證書(shu) 及成績單
·研究計劃
·推薦信
·英語水平證明
·學術獎項、出版物等相關(guan) 證明材料
研究方向
Prof. Xu Qingsong現任澳門大學科技學院機電工程係教授,智能與(yu) 微納係統實驗室(SMNSL)創始主任。他於(yu) 2008年獲澳大機電工程博士學位,曾在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新加坡國立大學、澳大利亞(ya)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做訪問學者。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
微納係統與(yu) 機器人技術
·微機電係統(MEMS)/納米機電係統(NEMS)
·微納機電一體(ti) 化
·微納係統與(yu) 操控
·醫用微型機器人
柔性機構與(yu) 感知係統
·柔順機構設計與(yu) 應用
·軟體(ti) 機器人
·力與(yu) 觸覺傳(chuan) 感技術
·生物醫療微機械係統
機器人與(yu) 自動化控製
·機器人學與(yu) 自動化
·智能控製係統
·人工智能應用
·魯棒與(yu) 自適應控製
傳(chuan) 感器與(yu) 智能結構
·傳(chuan) 感器與(yu) 執行器
·智能材料與(yu) 結構
·能量收集技術
·結構健康監測
Prof. Xu已出版四本英文專(zhuan) 著,發表400餘(yu) 篇國際期刊和會(hui) 議論文,Google Scholar引用超過13000次,H指數66。他曾獲得十餘(yu) 項國際會(hui) 議最佳論文獎和多次澳門科學技術獎,2019-2024年連續六屆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名單。目前擔任《IEEE機器人匯刊》副主編,曾任《IEEE/ASME機電一體(ti) 化匯刊》技術編輯和多個(ge) 國際期刊的副主編。
Mason博士有想法
基於(yu) Prof. Xu的研究方向,以下是幾個(ge) 可行的創新研究計劃:
磁驅動多功能醫療微機器人係統
結合磁控技術與(yu) 生物材料,開發可在人體(ti) 血管內(nei) 精確導航的微型機器人,實現藥物精準遞送、微創手術和醫學成像的多功能集成。重點解決(jue) 微型機器人在複雜生理環境中的穩定控製和功能實現問題,為(wei) 微創治療開辟新途徑。
基於(yu) 深度學習(xi) 的自適應軟體(ti) 抓取係統
開發結合柔順機構設計和深度學習(xi) 算法的新型軟體(ti) 抓取係統,通過仿生設計實現對不規則、易碎物體(ti) 的智能抓取。係統將集成觸覺傳(chuan) 感和視覺反饋,使機器人能夠像人手一樣靈活應對各種抓取場景,特別適用於(yu) 醫療輔助和精密工業(ye) 裝配。
微納尺度能量收集與(yu) 自供能傳(chuan) 感係統
探索基於(yu) 壓電、電磁和摩擦電效應的微納能量收集機製,設計可從(cong) 環境振動、流體(ti) 流動或生物運動中獲取能量的微型係統。研究目標是開發自供能的植入式醫療監測裝置或環境監測網絡,實現長期穩定工作而無需更換電池。
仿生集群微機器人協同係統
受自然界蟻群、魚群等集群行為(wei) 啟發,開發具有分布式智能的微機器人集群係統。通過簡單個(ge) 體(ti) 間的局部交互實現複雜的群體(ti) 行為(wei) 和功能,如自組裝、協同搬運和環境探測等任務,為(wei) 微觀尺度的複雜操作提供新方案。
如果您對上述研究方向感興(xing) 趣,歡迎申請澳門大學UM Macao PhD Scholarship (MPDS)全額獎學金項目,該項目為(wei) 入選者提供每月20,000澳門元的生活津貼,以及每學年最高10,000澳門元的會(hui) 議或研究相關(guan) 旅行津貼,資助期長達4年。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