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國會(hui) 對中國學生在美參與(yu) 敏感科研的關(guan) 注進一步升級。
一場政治劇本的荒誕續集
2025年3月,美國眾(zhong) 議院“中國委員會(hui) ”主席約翰·穆萊納爾致信六所全美頂尖研究型大學,要求校方在4月1日前提交所有中國籍學生的詳細信息,尤其聚焦於(yu) 主修STEM(科學、技術、工程與(yu) 數學)領域的學生,以及參與(yu) 聯邦政府資助研究項目者。給出的理由竟是“防止美國大學淪為(wei) 中國的技術培訓基地”。
收到該要求的六所大學分別為(wei) :
○ 卡內(nei) 基梅隆大學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普渡大學
Purdue University
○ 斯坦福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
○ 伊利諾伊大學
University of Illinois
○ 馬裏蘭(lan) 大學
University of Maryland
○ 南加州大學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這些院校不僅(jin) 在科研方麵處於(yu) 世界前列,也吸引了大量中國留學生就讀,比如南加大中國留學生人數為(wei) 5,439人,占學生總數的11.5%;而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2024年-2025年更是高達6000多名中國學生注冊(ce) 就讀。
根據信件內(nei) 容,委員會(hui) 要求學校提供包括以下方麵的詳盡資料:
● 校內(nei) STEM學科就讀的中國籍學生人數;
● 學生來美前就讀的中國高校;
● 學費來源(例如自費、獎學金或資助);
● 所參與(yu) 的科研項目類型與(yu) 領域;
● 畢業(ye) 後的去向與(yu) 簽證狀態;
● 學校是否設有內(nei) 部機製監督外國學生參與(yu) 敏感研究。
信中還強調了高等教育對國際學生學費的依賴。由於(yu) 大多數外國學生需支付全額學費,許多高校在財政結構上愈發倚重這一收入來源,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外籍學生成為(wei) 美高等教育體(ti) 係中的“不可忽視的角色”。
這封被學界稱為(wei) “學術搜查令”的信函,不僅(jin) 讓中國學生陷入身份危機,更將中美教育合作推向了新的冰點。在這場荒誕劇中,穆萊納爾聲稱每年30萬(wan) 中國學生中“25%畢業(ye) 後立即回國”的數據證明了技術外流風險。
這種邏輯宛如17世紀歐洲獵巫運動的現代翻版——當哈佛研究員發現僅(jin) 有四分之一中國研究生計劃長期留美時,本為(wei) 呼籲減少學術壁壘的研究報告,卻被政客曲解為(wei) “叛國證據”。更諷刺的是,被點名的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正依賴6,226名中國學生的學費填補財政缺口,其工程學院30%的研究生來自中國。
“中國行動計劃”2.0
這樣針對中國學生的政策早已出現過——2018年特朗普政府啟動“中國行動計劃”,以“打擊科技間諜”為(wei) 名調查2000多名華裔學者,最終僅(jin) 23起案件涉及中國,且多數與(yu) 學術無關(guan) 。
如今穆萊納爾的信函被《知識分子》雜誌稱為(wei) “中國行動計劃2.0”,其審查範圍從(cong) 教授擴展到本科生,連自費學生的購物清單都可能成為(wei) “安全隱患”證據。
這種“寧可錯殺三千”的作風也不止一次出現了:
△ 2019年:“10043號行政令”直接封殺“國防七校”畢業(ye) 生簽證,5000份申請遭拒。
△ 2023年:AI專(zhuan) 業(ye) 學生簽證拒簽率飆升至45%,量子計算領域博士入境需接受8小時“二次審查”。
△ 2024年:NSF要求項目申報者披露“與(yu) 中國機構所有聯係”,連學術會(hui) 議茶歇交談都需報備。
甚至,就在本月初,美國西弗吉尼亞(ya) 州共和黨(dang) 籍眾(zhong) 議員賴利·穆爾宣稱“中國利用了美國的留學簽證計劃”,在美國國推動立法,以全麵禁止中國公民獲得美國留學簽證,引發在美華裔人士和部分民主黨(dang) 人的強烈不滿。
眾(zhong) 議院中國委員會(hui) 在2024年9月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盡管聯邦政府投入巨資扶持本土科研人員,但在多個(ge) 關(guan) 鍵領域,如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與(yu) 先進製造業(ye) 等,仍有大量項目涉及外籍研究人員。一些原本可能選擇留美的學生因種種限製流失回國,導致美國在“技術保留”方麵失分。
這些調查,甚至包括這次“中國行動計劃2.0”背後,已經不單單是影響到留學家庭的留學計劃,更是反映了美中在高科技領域日益加劇的競爭(zheng) 格局。
在各種“惡劣競爭(zheng) ”下,留美前路似乎被霧氣籠罩,茫茫一片看不真切。不可置否的是,赴美留學目前還是中國中高產(chan) 家庭的第一選擇。
自2002年至2019年,赴美留學的中國學生人數一路高歌猛進,從(cong) 6.3萬(wan) 迅猛增長至37.2萬(wan) ,吸引他們(men) 遠赴美國的正是其頂尖的教育、自由包容的學術環境、多元繁榮的就業(ye) 、商業(ye) 環境。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國際學生群體(ti) 中占比遙遙領先,獨占鼇頭。其中,超過一半(約50.4%)主修STEM類學科。
自2019年起,這一持續上揚的態勢卻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在2023 - 2024學年,印度留學生人數異軍(jun) 突起,首次超越中國學生,一躍成為(wei) 美國大學的最大生源群體(ti) 。反觀中國學生,總數降至27.7萬(wan) ,相較於(yu) 前一年再度下滑4%。
據紐約國際教育研究所(IIE)數據顯示,2023/24學年,美國共有超過27.7萬(wan) 名中國留學生在美就讀,占國際學生總數的重要比例。其中,超過一半(約50.4%)主修STEM類學科。盡管印度目前在人數上略超中國,但中國仍是美國高校中高端技術領域留學生的關(guan) 鍵來源。
雖然約翰·穆萊納爾提出了這樣“過分”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學術界大多對這類限製政策持反對態度,且美國聯邦政府對大學沒有行政管理權,結果還需要看看大學們(men) 最終的態度。
目前,六所大學尚未公開回應該委員會(hui) 的要求,但此舉(ju) 已引發學界對“學術自由”與(yu) “國家安全”之間平衡的再度討論,最終結果我們(men) 尚不能得知。機構將持續跟進此事,若有後續或結果會(hui) 馬上分享給大家~~
即將申請美國留學的家庭也不妨將目標放在多個(ge) 教育實力出眾(zhong) 的地區,例如英國、中國香港地區等,以分擔風險。而已經拿到美國大學Offer同學更需要沉下心來好好準備大考,畢竟,焦慮改變不了國家政策,但是認真準備一定能提升自己,增強競爭(zheng) 力!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