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讀博,大多數人都談虎色變,覺得讀博離自己很遙遠:“碩士還不夠苦嗎?還想讀博!”“你還嫌頭發不夠少嗎?”“讀博出來那得多大歲數了?”……
但隨著近些年文憑貶值,各類好崗位招聘門檻蹭蹭蹭往上漲,越來越多的人又試圖靠讀博實現學曆躍升,增加自己的就業(ye) 砝碼:
考博er1分鍾前“聽說讀完博去體(ti) 製裏麵定級可以高一點?”
“反正碩士也找不到好工作,幹脆再讀個(ge) 博吧。”
“不想卷了,那就讀個(ge) 博再混幾年唄。”
“其實走教職也挺好的,安安穩穩,還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
那麽(me) ,讀博有那麽(me) 容易嗎?
讀了博就一定有好出路嗎?什麽(me) 樣的人才適合讀博呢?……這些問題,我們(men) 很難得出標準答案。
今天,小博就簡單同大家談談,什麽(me) 樣的人,可能更適合讀博。如果大家決(jue) 定讀博,可以考慮小博精心推出的考博全流程輔導項目,幫助大家上岸!
01客觀條件
°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和實力
讀博不是去做苦行僧。物欲橫流的社會(hui) 裏,博士也會(hui) 麵臨(lin) 物質誘惑,遭受經濟方麵的挑戰:其一,博士生有最基礎的生存需求。隻有保障自己的衣食住行,穩住生活品質,才能安心鑽研攻克難題。
其二,博士生有一定的社交需求
雖然讀博的大部分時光都要埋頭苦讀醉心科研,但絕大部分博士都會(hui) 有一些社交需求,朋友聚餐、戀人約會(hui) 、導師應酬,不一而足。在觥籌交錯、推杯換盞之間,流走的不隻是時間,還有金錢。
其三,不少博士生還得考慮自己的未來
從(cong) 某種程度上來講,讀博也是一份工作,工作就意味著你要思考現實的柴米油鹽之計。小博見過一些博士生同學,他們(men) 從(cong) 博士期間就開始攢首付、存彩禮,為(wei) 自己長遠的人生做規劃。由上觀之,讀博需要考慮現實的經濟因素。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實力,讀博就很難承受和抵禦來自經濟方麵的風險。一旦遭遇較大變故,便有可能亂(luan) 了陣腳,甚至陷入窘迫。
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厚實的經濟基礎就不能讀博。而是意味著,如果你沒有較為(wei) 充裕的經濟條件,那麽(me) 讀博期間更應該注意盤算,穩固收入渠道,適當改善自己的經濟條件,增強自己的抗風險能力。
°有足夠的時間都說讀博是坐冷板凳。
很多人就笑一笑,覺得“冷”不可怕;但要是讓你長年累月地坐冷板凳,那你還真不一定坐得住。
事實上,讀博動輒三年起步,一般都得四年至六年,有的人甚至會(hui) 付出十年韶華。
“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讀博更是如此。隨著國內(nei) 近些年學位政策收緊,博士延畢已不少見,那種“拖個(ge) 幾年到點畢業(ye) ”的小聰明萬(wan) 不可取;若要去海外讀博,美加英港等地區的博士都卡得十分嚴(yan) 格,延畢幾乎是常態。
因此,在你做決(jue) 定之前,需要認真考慮自己的時間安排,多問問自己:“我真的能夠為(wei) 了一個(ge) 博士學位,付出這麽(me) 多時間嗎?即便是延畢,我也能夠坦然接受嗎?”一位朋友曾告訴小博:
讀了博之後,我才真切感受到,人生真的是一場馬拉鬆。而你,真的有時間跑完這一程嗎?
02自身特質°足夠自律,有決(jue) 心、耐心和誌向
如前所述,讀博就是長時間地坐冷板凳。選擇讀博的人,大抵都是自律的,都是有決(jue) 心、有耐心、有誌向的。這些詞語聽起來很虛,那該怎樣判斷自己是否具備此類特質呢?
一方麵,可以自我觀察和判斷,從(cong) 自己日常行為(wei) 和表現中推斷。
舉(ju) 例言之:在期末複習(xi) 周,自己能否靜下心來長時間沉浸式複習(xi) ?趕論文趕任務的時候,自己能否自我督促勉勵,暗示卡點保質保量完成任務?遇到一些特別的誘惑,自己能否禁受得住?做一件事情時,周圍人都在勸退,自己是否還能迎難而上?……
另一方麵可以多留心朋友對自己的評價(jia) 。
旁觀者清,從(cong) 朋友對自己有意無意間透露的評價(jia) 中往往可以推斷出自己的真實性格。
此外,也可以直接聽聽朋友的看法:如果朋友們(men) 覺得自己很適合讀博,那你大概率是適合讀博的;如果朋友覺得自己不太適合,那就要三思而行。
°情緒調節和控製能力強
為(wei) 什麽(me) 讀博最好要有強大的情緒調節和控製能力?因為(wei) 讀博總是會(hui) 遭遇各種各樣的磕磕絆絆:可能是長時間研究一個(ge) 東(dong) 西卻鼓搗不出任何結果,可能是太多的重擔一下子壓得你喘不過氣,可能是某一瞬間別人三言兩(liang) 語就擊潰了你的防線,可能是在茫茫學海中望不到岸而焦慮驚慌……那麽(me) ,為(wei) 什麽(me) 讀博會(hui) 承受更大的壓力呢?這是由博士的特殊性決(jue) 定的。
有一個(ge) 通俗的比喻是這樣的:
本科老師給你一個(ge) 獵物的坐標,你隻要沿著地圖走,努力一下就能找到坐標,捕獵成功;
碩士老師給你指個(ge) 方向,告訴你那裏大概有什麽(me) 寶物,你沿著老師所指的方向跑啊跑,雖然很累,會(hui) 跌倒好幾次,磕破皮流點血,但你總能找到些什麽(me) ;
博士老師給你劃一個(ge) 很寬的範圍和領域,要求你在這片土地裏挖出曠世奇寶,你可能掘地三尺也挖不出什麽(me) 有價(jia) 值的寶貝。
這個(ge) 比喻說明,讀博要求你更加獨立,更加強大,更加具備主觀能動性。很多問題得靠自己解決(jue) ,很多迷茫的時刻都得自己度過,很多真相和價(jia) 值都得要自己去探究。
除了科研難度大之外,讀博還要處理許多繁雜事務。
有時候,這些繁雜事務甚至比你的研究更加棘手。
#博士生的日常瑣事#
排隊大半天,報賬五分鍾;發票不合格,時間全充公。組會(hui) 又要報告進度,不想去了!
給學弟學妹派活兒(er) 好難,這課題組太難搞了。導師又派我出差,煩死了 !
這些繁雜事務壓在一塊,很容易導致情緒波動甚至崩潰。
最近網上時常出現有關(guan) 博士生因為(wei) 各種原因而做出種種出格舉(ju) 動的行為(wei) ,這也側(ce) 麵印證了博士生壓力之大。既然選擇了讀博,就應當預知到一路的艱險和曲折。若沒有強大的情緒調節和控製能力,何以克服重重難關(guan) 抵達彼岸?
°有較為(wei) 明確額職業(ye) 規劃
什麽(me) ?讀博也需要職業(ye) 規劃!你沒看錯,讀博也需要想清楚自己的職業(ye) 規劃。許多人讀本科、碩士,都覺得職業(ye) 規劃沒那麽(me) 重要。反正有時間,一邊讀書(shu) 一邊嚐試,到了畢業(ye) 關(guan) 頭總能想明白自己該做什麽(me) 。
但博士就不一樣了,博士的時間極其寶貴,大部分博士都要全身心投身學術,沒那麽(me) 多時間去實習(xi) 實踐,試錯的成本相當之高。如果你讀博之前沒有一個(ge) 較為(wei) 確定和清晰的規劃,很有可能讀博之後就失去目標,陷入麻木,浪費時間和青春。
同時應當明確的是,讀博的職業(ye) 規劃並非隻有走教職做研究這一條路,仍有不少博士選擇去業(ye) 界工作,或是進入政府、事業(ye) 單位等體(ti) 製內(nei) 工作。
不管是哪一條路,你都要想明白你在博士階生段的學習(xi) 和研究與(yu) 未來職業(ye) 發展的關(guan) 聯,盡可能明確目標,並為(wei) 之做出努力,讓自己更有方向和動力,減少不必要的蹉跎和迷茫。
°不要有太強的目的性和功利心
為(wei) 什麽(me) 小博一邊說要有明確的職業(ye) 規劃,另一邊又說不能有太強的目的性和功利性,這難道不矛盾嗎?不矛盾。讀博前做一個(ge) 大致的職業(ye) 規劃,是為(wei) 了讓自己在博士生階段有重心有方向;但如果太過功利,為(wei) 拿學位而讀博,就可能陷入持續焦慮、自我懷疑、功敗垂成等困境。
試想一下,一個(ge) 人如果隻想拿博士學位,那他就會(hui) 表現得很浮躁,讀書(shu) 、上課、做研究都沉不下心,該看的書(shu) 看不進去,該做的研究做不紮實,該寫(xie) 的文章寫(xie) 不出深度,最終即使畢業(ye) ,也可能徒有其名無其實,經不起時間和社會(hui) 的考驗。
更進一步講,社會(hui) 對於(yu) 博士生的期望往往是很高的。
若你讀了博,不管是去學界、業(ye) 界,還是政界,都會(hui) 被寄予厚望。如果博士期間你沒有踏踏實實攢學問做研究練本領塑心性,就難以承受考驗。要想經受得住社會(hui) 的考驗和時間的洗滌,我們(men) 就得在讀博期間,能夠少一點浮躁,真正沉下去,向下紮根,汲取營養(yang) ,探究學問,豐(feng) 富自己。
03研究價(jia) 值
°所選研究方向能否出成果如前所述,讀博就是要自己在一個(ge) 陌生領域去探尋未知。
那在我們(men) 讀博之初,就應當選擇合適的方向,能夠預估到這個(ge) 方向會(hui) 有一定的產(chan) 出和成果。隻有選擇一個(ge) 好出成果的方向,你的博士生涯才可能比較順暢;如果你選擇了一個(ge) 幾乎不可能出成果的領域,那就要麵臨(lin) 博士無法畢業(ye) 的危機。那我們(men) 該如何選擇研究方向呢?
小博在這裏不展開討論,隻給一些相關(guan) 思考和操作建議:一方麵,可以自己多看文獻,判斷某一方向當前的研究豐(feng) 富程度。
如果該方向文獻奇多,學界成果十分豐(feng) 碩,那你再去研究就很難做出新意來;如果該方向文獻罕有,那你就要謹慎,需要預測一下自己是否有能力和有把握開辟出新的研究領域來;如果該方向有一些研究文獻,但又沒有特別透徹全麵,那這種領域就是比較好切入的領域。當然,每個(ge) 學科的特征性質都有所差異,具體(ti) 問題還當具體(ti) 分析。
另一方麵,可以多跟老師討論。
此處的老師並不特指自己的導師,你還可以多跟相關(guan) 領域的其他前輩老師多多交流探討。一般而言,老師們(men) 都有很豐(feng) 富的研究經驗,對於(yu) 很多問題有一些自己的判斷和理解,和他們(men) 交流,能夠提前幫你理清一些認知誤區,規避掉一些不必要的錯誤,有利於(yu) 你更好更準地選擇研究方向。
°對研究方向具有濃厚的興(xing) 趣和熱愛
小博在前文已反複提及,讀博是要長時間地坐冷板凳。如果你對自己選擇的研究方向沒有濃厚的興(xing) 趣和熱愛,那極有可能半途而廢無疾而終。隻有你真正認同和喜歡自己正在研究和探索的問題,你才有可能鉚足勁鑽下去取得成果。
但絕大部分人並非天生就對學術研究感興(xing) 趣,那我們(men) 普通人該怎麽(me) 培養(yang) 興(xing) 趣和熱愛呢?小博在這裏也給出兩(liang) 點思考:
首先,多閱讀多觀察多了解。興(xing) 趣都是從(cong) 了解開始的,隻有你真正了解和認識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對象,你才有可能萌生出足夠的興(xing) 趣。
其次,多思考多發掘多提問。思考和提問的過程也是我們(men) 大腦再創造的過程。通過一層一層的深挖和提問,我們(men) 對研究問題的認知會(hui) 更加深入,興(xing) 趣也會(hui) 更加濃烈。
最後,保持適度的清醒和冷靜,留有一定的距離。
我們(men) 持續長久地做研究,再濃烈的熱愛也可能淪為(wei) 平淡。對此,我們(men) 就需要學會(hui) 適時適當地跳出來,留有一定的距離,換一個(ge) 角度或者方向審視我們(men) 鑽研的問題。這樣既能克服興(xing) 趣減弱的問題,也能幫助我們(men) 更好地抓住新靈感,產(chan) 生新想法,推動我們(men) 的研究。
以上就是小博關(guan) 於(yu) “什麽(me) 樣的人適合讀博”這一問題的看法和理解。或許有的觀點會(hui) 比較片麵,但這並不妨礙你采納其中有益的想法,幫助你更好地做出選擇。
都說“萬(wan) 事開頭難”,隻要能夠想清楚自己讀博的理由,明白自己是否適合讀博,就能開好讀博這個(ge) 頭。
不管讀博再苦再難,你都會(hui) 發現,做自己喜歡並認同之事,是多麽(me) 幸福可貴。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