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哥倫(lun) 比亞(ya) 等美國頂尖高校,擁有數百億(yi) 美元的捐贈基金,卻在近期紛紛發債(zhai) 、貸款,甚至裁員。這一反常現象揭示了美國高等教育正麵臨(lin) 一場深層次的財務危機。而這場動蕩,不僅(jin) 影響本土學生,也正在悄然改變國際學生的命運——它會(hui) 是危機中的“上車機會(hui) ”嗎?
連哈佛也缺錢?頂尖名校打響自救戰
近幾個(ge) 月,一些美國頂級高校的財務動作引發了廣泛關(guan) 注。哈佛大學,即便擁有全球最大規模、超過532億(yi) 美元的捐贈基金,仍在今年4月宣布發行7.5億(yi) 美元債(zhai) 券,以增強現金流;布朗大學剛完成44億(yi) 美元的募款,卻緊接著申請了3億(yi) 美元貸款;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在失去4億(yi) 美元聯邦撥款後,於(yu) 5月宣布裁員約180人。這些舉(ju) 措打破了公眾(zhong) 對“名校有錢無憂”的普遍認知。事實證明,即便是常春藤名校,也無法完全抵擋住聯邦資金縮減、通脹高企和經濟不確定性帶來的重壓。
捐贈基金為(wei) 什麽(me) “救不了急”?
很多人疑惑:既然有這麽(me) 多錢,為(wei) 什麽(me) 不直接從(cong) 捐贈基金裏動用一部分應急?
其實,大多數捐贈基金是“有條件”的。根據美國大學與(yu) 學院商務官員協會(hui) (NACUBO)數據,平均71.1%的捐贈基金屬於(yu) “限製性資金”,必須按照捐贈者的意願使用,比如獎學金、特定研究或校園建設項目,不能隨意挪用。此外,為(wei) 了保障基金的長期可持續性,大多數大學每年隻能提取4.5%到5%作為(wei) 運營經費。這意味著,在突發財務壓力下,學校更傾(qing) 向於(yu) 通過發債(zhai) 或貸款來獲取短期資金,但這也會(hui) 增加未來的償(chang) 債(zhai) 壓力。
連鎖反應:名校的“感冒”,普通高校的“重病”
精英大學的收縮隻是表麵現象,背後還隱藏著一場可能席卷整個(ge) 高等教育係統的“瀑布效應”。為(wei) 了增加收入,不少頂尖大學可能擴大招生規模,從(cong) 候補名單中錄取更多學生。這一做法雖然能提高學費收入,卻也可能“虹吸”原本打算申請普通私立大學、公立大學甚至社區學院的優(you) 秀生源。對那些本就依賴學費維持運轉的中小型高校來說,這種生源流失可能構成生存威脅。更嚴(yan) 重的是,在經濟壓力下,一些大學可能優(you) 先錄取能支付全額學費的學生,收緊對低收入家庭的助學金發放,從(cong) 而加劇教育資源的不平等。
對國際學生而言,是“上車”還是“下車”?
這場財務動蕩對國際學生來說,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利好的一麵在於(yu) ,越來越多高校在財務吃緊的情況下,更傾(qing) 向於(yu) 錄取無需獎學金、能支付全額學費的國際學生。由於(yu) 國際生通常不享受聯邦助學金,因此對學校而言是“高收益生源”。這意味著,一些原本競爭(zheng) 極為(wei) 激烈的名校,如今可能釋放出更多錄取名額,尤其從(cong) 候補名單中錄取國際生的概率顯著提升。
不利的方麵是,獎學金機會(hui) 明顯收緊。在預算緊張的背景下,許多高校會(hui) 優(you) 先保證本土低收入學生的助學金,對國際生的資助可能相應縮減。對於(yu) 那些希望通過獎學金實現留學夢想的學生來說,這無疑是個(ge) 不小的障礙。其次,由於(yu) 人員裁減和開支縮減,一些學校的國際學生服務、職業(ye) 輔導、語言支持等資源也可能縮水,可能影響國際生在學業(ye) 和生活上的體(ti) 驗。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